查看原文
其他

有四个老婆的马力马 | 老侯

行者老侯 行者手记3 2021-04-24
点击蓝色字关注我们!

沿着铁路看非洲之32


吃过早餐,我们越过铁道,前往卡朗加西车站。
矮胖的卡朗加西车站站长穆斯塔法·马力马Mustafa Malima,一眼就认出了我,兴奋地拉住我的手,张开大嘴哈哈笑起来。
去年,他曾陪同我们乘坐机车,向踏波啦方向行驶一段里程,给我们介绍中央提了的历史和现状。
他是坦桑尼亚铁路总局的老员工。1990年代,中国企业中标中央铁路140公里修复工程,他开始和中国人打交道,认识很多中国人。89公里项目开工后,中国人陆续到来,向中国人打听曾经的老友消息,使得他特别有成就感。
他也向我们讲起140项目时和中国人交往的情况,时不时地竖起大拇指。
我们被告知马力马在斯语里的意思是百万富翁的意思。他的名字寄托了他父母的理想。
马力马咧着大嘴哈哈笑着摆手说:I am a poor man。

马力马站长和同事跨过铁道,准备乘机车前往140公里项目工地。

这是一个亲和力很强的人,乐观幽默。
他是虔诚穆斯林,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在家里礼拜。他有四个老婆,12个孩子。听营地负责人说,他最小的老婆失踪半年了,村里人传说跟别人跑了。但是,乐观的马力马先生情绪一点没受影响。
他的车站办公室,就是一间土黄色小屋子,加一个灰色铁皮的尖顶,里面有电话,打字机。车站之间的调度也是主要通过电话。
车站屋檐下,挂着一截铁轨,那是一个通讯工具,当列车从上一站发出,他就敲响这截铁轨,告知村民们列车即将开到来。然后,村民就会头顶大包小包地从村里向车站走来。他们主要是卖水、卖饮料、卖水果,还有自己做的一种叫作恰帕提的薄面饼。
中央铁路的行车时间和坦赞铁路一样,没什么准点,所以,时刻表对当地人来说,没用,预报列车行程最准确的就是这一小截铁轨。
早上,中央铁路89公里项目的监理方负责人约书亚来到车站,他在车站办公室里和马力马讨论车站对项目的问题。约书亚也是铁路的老员工。曾经在坦赞铁路总局任职,退休后受聘铁路局作工程监理。
他是一个大个头。从名字可以知道,与马力马不同,他是基督徒。
和我嘻嘻哈哈的马力马和他谈话时,显出严肃。他们在谈论工程的问题。
为安全起见,中资公司规定,我们不能进村,但我们实在难以遏制自己的好奇心,还是不听指挥地向村子里走去。
村头,一个树枝为骨,泥巴糊墙,茅草铺顶的小卖部,摊子上摆放各种饮料,水果。比如香蕉,木瓜,椰子等。
小卖部门口聚集着一群懒散的青壮小伙,看到我们走过来,他们先是冲我们微笑,然后开始做鬼脸,再然后,就开始摆出各种pose,印象深刻的是他们满口雪白的牙齿。看到我们举起相机,一个小伙立即伸出双臂,摆出一个中国功夫的造型,这引来其他人的哄笑。
据说,在整个非洲,有两个词汇可以作为中国形象代言:一个是chino,意为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一个就是konfu,中国功夫。不过,顺便说一下,Chino并不是什么好词。
他们无所事事,但看得出他们生长发育良好,体型富于曲线,胳膊上有着发达的肌肉。贫穷并没影响他们的乐观情绪,也没影响他们的发育生长。


从他们的着装看,这个坦桑腹地的村庄已经接受了外来文明,大部分穿着T恤,其中一个戴着很时尚的红色贝雷帽。不过那些服装都是来自境外的Second hand。
关于当地人自给自足的传说,还有这样的传说,当地人吃饭主要靠种植玉米,但从不考虑交易,都是自己吃多少种多少,一家五口,开垦一块三五亩地,就够全年口粮了。玉米成熟后,也不去采摘存储,而是今天吃多少,就去地里掰多少。
再往里走,一个没有门的泥巴屋子,里面有一张高台,台上一台14寸的CRT电视,一个麦克风。营地的人告诉我,这就是当地的KTV和酒吧。
卡朗加西本来没有电,中国营地进驻后,安装了发电机,拉了电线到村里,卡朗加西就有了电。有了电,就有了酒吧,有了卡拉OK。
来这里娱乐消费的,当然是营地的黑人。
钟鼎也告诉我,当年的坦赞铁路工地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红灯区,出现酒吧。黑人幸福指数高,乐于享受,有了钱就立即花掉。今天的工地给黑人开工资都是周薪,这个传统也是从坦赞铁路时期就开始的。
营地外,拆下来的路轨和机车平板上,坐着许多黑人。他们在这里做什么?我问,营地的人告诉我,是来找工作的。
坦赞铁路启动之始,黑人跟中国工人一样发月薪,但黑人急于享受,等不及一个月,强烈要求周薪,周薪制就这样一直延续下来。很多人拿到工资就不来了,去享受,去消费,等钱花光了,再来工地。而几天前学的技能忘了,工地只好再重新培训一遍。所以,工地周边每天都围坐着来找工作的当地黑人,而营地对新员工的培训也几乎每天都进行。
再向里走,是一个空旷的场地,相当于村子的中心广场,中间是一个圆形的泥巴屋子,里面是铺着稻草,几个人坐在稻草上聊天。我实在想不出这是做什么用的,是供村里开会?还是村民娱乐?在它的一侧,有一排门窗敞开的泥巴房子,里面摆着货架子,架子上摆放着各色小商品和食品。
营地人戏称这就是卡朗加西的CBD。
CBD对面,一个泥巴房子前,一个中年妇女在一个锅台边烙饼,就是那种面团直接擀成薄饼,在锅里烙的面饼。
公司向导告诉我,这叫恰帕提Chapati。坦桑尼亚受印巴影响较深,我感觉恰帕提就是印度的薄饼,应该是印度传进来的食品。
出于好奇,我们想尝尝恰帕提的味道,女主人告诉我们一千先令一张,折合人民币4块钱。我们买了8张,几个人分吃了两张,其余6张就给了一直围观我们的小孩子。
孩子们拿着饼,兴高采烈,一哄而去。
我们细细品味恰帕提,饼不分层,很薄,味道有点咸,嗯,很像北京餐馆里卖的印度抛饼。
卖饼妇女的房子对面,一个身形高大的青年女人邀请我们到她家里坐坐。
我们走进去,那房子的格局有点像中国的房子,进去是一个堂屋,里面摆放着很破旧的沙发,和几把木椅,左手一个门洞但没有门,里面光线昏暗,只有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个小伙子坐在桌前,桌上是几张塑料薄膜和一些散乱的花椒,小伙子把花椒放进薄膜里,用一根铁丝,在昏暗的煤油灯上烤热,用烧热的铁丝烫薄膜,把花椒封装起来。
我们的进入,他视若无睹。当我们问他封装花椒做什么,他才回答:卖。
卖饼妇女和封装花椒的男人,这是我们在这个村子里看到的仅有的两个干活的人。



防失联,长按二维码,加微信。


往期同类文章推荐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老侯 | 两个聪明人——沿着铁路看非洲

东非美食——乌咖喱和恰帕提 | 老侯

坦桑西部 体验惊悚

TAZARA官员瑞吉娜

“铁二代”的心愿——去中国留学

东非欧风小镇里的中国制造

跨越东非大裂谷——沿着铁路看非洲

乌贾玛农场与刀架脖子上的转型

不夜的河谷——沿着铁路看非洲24

误认他乡是故乡——沿着铁路看非洲23

老侯 | 陈列室里的友谊记忆——沿着铁路看非洲22

小镇车站的礼拜仪式——沿着铁路看非洲21

老侯 | 女警官和女司机——沿着铁路看非洲20

老侯 | 寻找1860公里处——沿着铁路看非洲19

老侯 |坦赞铁路  “铁一代”穆朔博——沿着铁路看非洲18

“妈妈杰米”孟洁梅——沿着铁路看非洲17

老侯 |  小镇酒店和女老板——沿着铁路看非洲16

老侯 | TAZARA总局局长的请求——沿着铁路看非洲15

老侯 | 卢萨卡印象——沿着铁路看非洲14

拜访卡翁达——沿着铁路看非洲

老侯:卢萨卡的中国饭店——沿着铁路看非洲

中国手机在非洲

老侯:库拉西尼连着北蜂窝——沿着铁路看非洲之九

老侯:寻找零公里

钟表停摆 | 老侯

二战时期的调度手段——沿着铁路看非洲之六

老侯:荒废的基地——沿着铁路看非洲之五

坦赞铁路前进基地——曼古拉

殖民地遗存——莫罗戈罗

透支国力,支援非洲

非洲海关,中国人的关


其他系列


我与70年前那场战争 | 老侯

残破的记忆| 老侯

赛蟹肉与鱼米之乡沙家浜 | 老侯

那面旗帜与民族精神有关,与政治无关

“共大”之花,再次盛开?| 老侯

从拆围墙、露天际线开始,就不断点赞

乌贾玛农场与刀架脖子上的转型

埃博拉要来?该中国疫苗出场了!| 老侯

忆往:装逼终结者

忆往:回到社会主义元年

非洲穷国的“全民医保” | 老侯

老侯:再说白洋淀

森林大火与森林武警

老侯:中国援非项目

肾去哪儿了?

为信仰而自由地奔跑 | 老侯

埃博拉要来?该中国疫苗出场了!| 老侯

垃圾焚烧——技术没问题,人有问题 | 老侯


美食系列

东非美食——乌咖喱和恰帕提 | 老侯

丁香花园说情调 | 老侯

去香港吃辣椒 | 老侯

中非三种烤鱼 | 老侯

西安八大怪——油泼辣子 | 老侯

肉馍香飘两千年 | 老侯

去香港吃龙虾 | 老侯

腾冲“大救驾” | 老侯

背锅的果子狸 | 老侯

客家酿豆腐 | 老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