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建议对50万以上存款征利息税?促进消费不能逼人消费!

烟语法 烟语法明 2023-04-30

日前,央行发布的《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而1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58.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比上年同期高2个百分点。

一面是居民存款数量激增,一些地方出现了房贷提前偿还的热潮,一面是国家提出了大力内循环、以消费提振经济的经济方略。如何让居民存款发挥出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很多人都在琢磨方法。近日,今日头条一位认证为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教授的网友发布了一篇文章,题为《对50万以上存款征收高额利息税,促消费的最佳途径》。

文章指出,高收入人群再怎么刺激他们也不消费,低收入人群没有钱去消费,所以带动消费的主要动力就落在了中收入人群身上。中收入人群有较可观的存款余额,所以对50万以上的存款收利息税,让高额存款变得没有收益空间,就能促消费。
这位专家,虽然认证为高校的经济学教授,但并没有实名。文章观点,也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无非就是靠征税,逼着有存款的家庭存不下去,只能把钱拿出去消费。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立马引发关注及众多的批判,目前,《对50万以上存款征收高额利息税,促消费的最佳途径》一文,已被删除。
文章发出后遭到了广大网民的质疑。多位专家均表示此举不能刺激消费。其中,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方融科技高级工程师周迪认为,刺激消费最重要的是培育完整的消费体系,提升消费产品的价值,提升供给质量,使消费者愿意购买。而不是简单地收利息税,那还不如降息预期。
如果把该专家逻辑顺理顺一下就是:促进消费才能经济发展,而刺激高、中、低收入人群消费的各种引导,效果都不大,所以得从存款下手。按照存款的数额以征税的方式收集到政府手里,再通过公共支付的方式促进消费,进而促进经济发展。这一逻辑,和建议全国居民“拿出1/3存款买房”、“以退休金为抓手促进老年人打疫苗”的专家建议,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提到向富人征税,估计很多人会同意,而且向富人高额征税,是世界大多数国家通行的做法,但如何区分富人与穷人的标准,则没有按照存款多少为标准的。
简单的以存款多少区分收入高低,只要仔细想想,就可以发现其中的漏洞。最简单的例子是,真正的高收入群体,主要资产是不会放到银行里吃利息的,往往是那些中低收入的,才会采取做安全的方式,将资产存到银行里吃利息,抵御未来的不时之需。
其次,以征税的方式集中到政府手里用于公共开支消费,又如何保证这种收入的再分配,不会大部分落入高收入群体口袋呢?有人就曾经总结和认为,不论加什么税,不外乎落在劳动者、资本和消费者三个主要群体身上,最终会按照创收能力的高低,主要还是由中低收入承担,就像存款利息税一样。
也有人提出,征上来的存款税直接发给贫困家庭。可问题是,如何保证贫困家庭的认定标准和发放资金的安全性、公平性呢?说白了,简单的征收存款税,就是一刀切的均贫富,根本没有考虑公平性、现实性等深层次问题,更没有考虑国情,属于拍脑袋的出主意。

全国有多少人有50万元的存款,光针对这部分人征税,对消费的拉动作用能起多大作用?都知道,以目前的M2增发速度,把钱存在银行里,等于等着贬值,为何还是这么多存款呢?答案是为了抵御突发风险、夯实生活基础。硬要消减存款,让人拿出来消费,对于不想消费的,会不会直接不往银行存了呢?

实际上,别国征收富人税的目的,是在抑富而不是均富。目前,银行存款利率不断降低的趋势下,居民存款却大幅度增加,宁可忍受存款贬值也不消费不投资,这才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想盘活居民存款,最直接的方式是,让人可以具有比存款更有价值的投资渠道,相信投资的安全性;想促进消费,最直接的方式是,让人感受到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机会,以此增加居民收入。大家手里有了未来收入不断增长的预期,何愁没有消费力?
比如说,一个人可以预期的未来一段时间,自己可以确定每个月能够保证收入几万元不等,他怎么会每个月不能出几千元进行消费?反之,他这个月收入了两万元,但却不能保证自己下个月还能保持这样的收入水平,甚至担心收入大幅下降,自然不敢大手笔消费。
提振消费,除了要维护市场经济环境的公平,稳定居民未来收入的预期,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增加居民的收入机会和水平,还要大力做好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障问题。尤其是疫情三年,令人更加认识到,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有人就提出,让占总人口95%的中下层群众不再贫穷,不再为住房、教育、医疗而节衣缩食、提前预备,10几亿国人的消费潜力、创造天赋释放出来,何来没有空前的消费力?
综上,《对50万以上存款征收高额利息税,促消费的最佳途径》文章作者,不从发展市场经济、维护公平竞争机会、扩大居民收入、稳定居民收预期入手,而是简单的从居民存款数量上入手,无异于涸泽而渔,哪是长久之道?

  往期文章:全时段禁放与鞭炮声不绝于耳,何尝不是一种人性化的执法?


  往期文章:“弱者就是要被强者践踏的”,为什么不能成为检察院的官微内容?


  往期文章:法学女博士公开举报导师不正当关系,学的法律呢?


  往期文章:诉状里的被告名称错了一字被裁定驳回起诉,实在怪不得法官


  为方便与网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以组建法萌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本号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其他媒体进行转载,侵权追究法律责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