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思考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思考



摘要: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可以从其生成逻辑与原创性上把握。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逻辑。

1)现代化的逻辑生产力快速发展、全球化、生产生活方式文明化的维度出发规定了工业化、科技化、城市化等现代化普遍特征。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切中了劳动的存在,规定了现代化普遍展开的形式要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在双重逻辑的规定下,

扬弃了资本的现代性弊病,

在发展道路上具有双重原创性:

一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积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方式开创了一条历史自觉的道路;二是确立了人民的文明主体地位,从现实的人出发,开创了一条通过人普遍交往的展开形式,推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正是如此,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一个自觉发展并通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要在把握现代化普遍特征基础上明确中国特色的原创性。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彰显的具体经验与规律把握,包括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五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些中国特色及其本质要求规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性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中国式”的原因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之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生成的逻辑,即在现代化普遍规律历史展开过程中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的具体化。中国式现代化之新、之优,是由于贯穿其中的发展逻辑之新,实践逻辑之优。于是,深入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把握在现代化普遍规律中具体化展现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关键。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内含双重逻辑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蕴含着双重逻辑: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条道路具有双重的本质规定:它是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统一的历史性进程。”


现代化是现代生产方式普遍确立,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现代性价值和理念普遍展开的世界历史进程,是由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生成,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互动中逐渐演变的社会历史进程。“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现代化在历史展开过程中,呈现为工业化、科技化、城市化、全球化、现代性普遍确立等普遍特征。这些普遍特征是由现代化逻辑所规定的。马克思曾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提炼和把握了现代化三个方面的规定。


其一,现代化是一个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社会发展进程。马克思曾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肯定资本主义现代化彰显的现代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特征。“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生产力快速发展是现代与传统分野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化的基础是现代生产方式,也就是资本。马克思从生产逻辑深入到资本逻辑批判时,切中了现代化之所以形成的真正密码,那就是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而资本增殖的趋势,使得资本在追逐剩余价值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依赖于固定资本的生产效率,进而越来越依赖于固定资本最适当的形式,即科学技术在生产方式中的运用。通过提高固定资本占比以及科学技术对生产效率提升,成为了资本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的重要方式。虽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而不是发展生产力,但是其自发的历史进程彰显了现代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普遍特征。所以,现代化之所以蕴含着工业化、科技化等普遍特征,是由现代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其二,现代化包含了全球化的趋势,是人们普遍交往逐渐建立的过程。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展开的历史进程,这就意味着现代化绝不是单一民族、封闭地区自己所能实现的,需要依赖于普遍交往的确立。“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这种普遍交往的确立,包含在资本的全面扩张之中。资本增殖的闭环就是要消费掉大量生产的产品,所以必然会出现消费的全面扩张,包括消费量的大量增加,消费范围的大面积扩张,消费需要的大量增加等。而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全球性的交换、流通的形成,意味着生产和产品愈发彰显世界性的意义。“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建立生产普遍交往基础上的精神生产,也突破了传统社会民族性、地区性的狭隘开始彰显其人类共同的意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明交流互鉴,在公共性、世界性的精神产品上获得了可能。


其三,现代化是现代生产方式的普遍确立过程,出现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文明化趋势。马克思认识到资本主义现代化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但是在批判的同时,马克思深刻地把握到现代化塑造现代文明的历史意义。“在资本的简单概念中必然自在地包含着资本的文明化趋势等等。”现代化塑造现代文明的趋势,是建立在资本带来的人类解放意义上展开的。资本增殖的历史前提之一就是出现雇佣劳动,也就是需要使人通过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从对人依赖的社会状态中解放出来,进行“自由”的劳动,“平等”的交换。“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于是,建立在普遍推广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现代性理念具有了普遍推广的可能。“经济全球化是实现人类社会‘现代性’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其必由之路。”所以,现代化蕴含着城市化、电气化、信息化等生产生活普遍的特征,又具有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资本主义现代化虽然以当时西欧地域的发展开启并彰显了现代化的普遍特征,但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并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其他地区、民族都可以在世界历史普遍展开的进程中使之具体化,形成自己独有的现代化道路。其中,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普遍特征确立的过程,是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的历史实践进程中展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了充分占有现代文明积极成果,扬弃现代性悖论,从而超越现代文明并开启一个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可能。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资本现代文明内在对抗性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正是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基础上,把握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指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明确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现代化实际上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驿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准备阶段。而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取向就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区别,因为其把握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如果说,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的劳动是为资本增殖的雇佣劳动,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异化劳动等现象,那么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劳动就具有自由自觉的活动性质,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所以,即便劳动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还是一个谋生手段,但是也已经出现劳动最光荣、劳动幸福论、劳动生成美等观点,一定程度上扬弃和超越了异化劳动。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劳动就具有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中价值形式掩盖下的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对立矛盾的可能,就具有了在现代文明下促进劳动解放的趋势。


在中国式现代化最初阶段里,劳动虽然具有自由自觉活动性质,然而更多是一种“彼岸世界”对现实的理论关照;但关键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后,更具有驾驭资本逻辑超越资本的可能和意义,从而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了“此岸世界”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中所规定和展现出来的。其中,如果说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来自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指导,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那么,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实践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又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创造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的另外双重规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具体化的展开形式。这就是说,作为普遍性的马克思主义要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重构自身的理论结构,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再认识、再阐释、再建构,形成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新的现代化逻辑。“唯物史观必须从民族的历史的具体实际出发穿透中国现实,把握中国现代性道路的脉络,重新出场成为中国逻辑,才能成为中国道路的科学指导思想。”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了中国特色的现实根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及本质要求,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中国具体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中,生成的具体化的现代化经验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重构中华文化、中国价值、中国哲学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也内在地融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形塑和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与现代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是既立足于现代又超越现代的思想,在科学性维度上为扬弃和超越资本逻辑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从民族性维度,以一种独特性的民族经验、民族智慧为超越由资本带来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案。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资本的现代性否定之中具有统一的可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解答西方现代化道路总问题也是人类总体性危机的基本提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扬弃和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逻辑之一。”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双重逻辑所规定的具体化实践中,以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的特殊性,彰显了普遍的现代化经验与规律,并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展现历史自觉性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由于自身的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双重逻辑,使其不仅是一场自发的世界历史展开的进程,更是一场历史自觉的进程。这场历史自觉的现代化进程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开启和彰显的。可以说,如果不了解中国共产党,就无法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逻辑规定的历史展开,就表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政党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现代化事件,是出现了民主政治的现代政治文明的产物。“政党是现代政治的产物,也是实现国家现代转型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并不是西方现代化中的议会型政党,而是历史生成的“使命型政党”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这些历史规定在形塑中国共产党的同时,也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中形塑着中国式现代化。于是,中国便开创了“政党领导、使命驱动”的历史自觉道路。


这种历史自觉进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自觉地把握历史方位、历史规律、历史进程,形成包括理论自觉、价值自觉、道路自觉的历史主动精神;二是在现代化历史实践过程中,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自觉方式进行现代化建设。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在上层建筑的精神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双重逻辑所规定的现代化精神品格。


首先,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形成的理论自觉。“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把握历史规律、明确历史方位、推进历史进程、增强历史自信的源头活水。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又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世界观与方法论就融入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之中,并在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再阐释、再建构、再发展。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自觉的规定下就是要利用资本消灭资本,并积极扬弃资本带来的现代性悖论,建构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能够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能够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现代化。


其次,价值自觉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自觉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价值自觉的历史进程。这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一直有着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视野。资本主义现代化具有拜物教的现代性异化现象。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批判这种物增殖的同时带来人贬值的现代化弊病过程中,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主体的价值图景。这种否定式建构的现代化特征,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上呈现为既具有现代性又超越现代性的图景。中国式现代化建构的是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种清晰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过程中的价值取舍。这种建立在价值评判基础上的价值选择,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场建立在资本增殖基础上的自发历史进程,而是呈现为在明确历史规律和历史方位基础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


最后,道路自觉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自觉的历史进程。中国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就被迫卷入了世界历史进程,被动地开启了现代化。但是此时中国的现代化还是一个被动学习、寻找道路的历史进程。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独立探索中国问题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第一次建立了本质性的联系。中国的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开始自觉地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自觉的历史进程,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中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于是,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形塑和创造着现代中华文明,也就是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所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相比较于其他现代化,开创了一条自觉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是一条自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追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觉进程还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方式,自觉推进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如果说西方的现代化是资本增殖驱动下开启的自发的历史进程,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自觉的社会变革。现代化是一场塑造现代文明的深刻社会变革。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场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场社会革命。于是,中国式现代化既包含了现代化的自发驱动,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中,以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方式呈现为引领社会变革发展的历史自觉进程。


自我革命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所决定的。“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肩负使命的使命型政党。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那么,什么是自我革命?自我革命就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系统化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升党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锤炼党的纯洁性、先进性。


就纯洁性而言,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牢记初心和使命。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明确历史方向的保障。在驾驭资本逻辑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共产党员会面临着资本诱惑的风险。这在社会发展的逻辑中,就表现为资本逻辑对中国共产党各个领域的渗透。所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党的建设,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抵御资本逻辑的侵蚀。


就先进性而言,就是要中国共产党始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发扬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能够始终与时俱进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增强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新现象,风险挑战明显增多。这些都需要“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便能通过自身的政治建设引领社会的政治现代化,通过自身的思想建设引领社会的思想文化现代化,通过自身的制度建设引领社会的制度现代化,通过自身的组织建设加强对社会引领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通过自身的作风建设引领社会风气的改善,通过自身的纪律建设引领社会法治的进步等。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展现历史自觉性的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而言,现代化不是大厦本身,只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大厦的地基。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才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如此,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始终是扬弃资本现代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始终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在其双重逻辑规定下还创造了一个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现代化本身就是使人从对人的依赖阶段解放出来的历史阶段,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准备阶段。但是,这场由资本推动的世界历史进程,使人又落入了拜物教的窠臼之中,进入了对物的依赖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使得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资本的现代性,建构了以人民为主体、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的现代化道路。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即超越资本的现代文明,形塑人民的现代文明。“人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主体。”


资本主义现代化不仅是资本开启的现代化,还是以资本为主体的现代化。然而资本存在着四种界限:“(1)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的界限;(2)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界限;(3)货币是生产的界限;(4)使用价值的生产受交换价值的限制。”〔5〕397这四种界限使资本主义在建构资本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现代性弊病,那就是物增殖的同时是人的贬值,在克服限制的同时自我限制,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毁灭生产力,在解放人的同时又异化人类。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而言,资本增殖是目的,更是本质,发展生产力只是资本增殖的手段。在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下,一旦资本达到获得剩余价值的界限时,生产力发展将会停止,社会发展就会停滞。同时,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中,人的发展是一场嵌入资本增殖逻辑中不自觉的历史进程,始终存在着物增殖与人贬值的张力。于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只发展资本可以增殖的领域,而不发展资本无法增殖或者达到界限的领域,形成了发展的越发展,滞后的越滞后的“螺旋形”的现代文明形态。“资本划了一个圆圈,作为圆圈的主体而扩大了,它就是这样划着不断扩大的圆圈,形成螺旋形。”


而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在双重逻辑的规定中,形成了驾驭资本逻辑的特点。“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资本形态从生产关系这一中介入手,驾驭传统的资本逻辑,既激活‘资本的文明面’,又克服资本的生产性矛盾,同时避免陷入资本形而上学。”我们可以从此出发,围绕人的普遍交往展开形式,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现代化模式,并不断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真正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现代化,是人不断实现着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绝不是依靠“词句的批判”抑或是“审美的救赎”,而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基础上,依靠人的实践劳动逐渐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从人民主体出发,围绕人的普遍交往展开形式,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和本质要求,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即通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与文明。


其中,对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是人民的把握,就是一切要从现实的人出发。在中国,人民作为现代化主体的最大国情就是人口规模巨大。这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中,就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现一个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的现代化,不仅人口数量上超过了现有实现现代化国家的总和,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第一次。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要形成一个完备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有足够的产业容纳人们就业。如此,人们才能在劳动中促进自己的发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绝不可能像资本主义现代化一样,可以只抓住几个产业进行现代化产业结构转型,从而便可以依赖于世界市场体系满足国内人口的就业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是人民,还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人们需要生产与再生产的现代化,而不是满足资本生产与再生产的现代化。这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依赖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所以,“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中国式现代化而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是为了实现资本增殖,而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于是,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中。


中国式现代化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的普遍交往来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人与物的交往形式。这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规定。其中,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形式,形成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现代化本质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特色。现代化的逻辑是将人从对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形成现代民主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则是进一步地将这种民主形式发展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从而使人不仅从对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还确保了人自主性的真正获得,而不是重新陷入对物依赖的形态。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人与人政治交往的展开形式,构成了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向度和制度性体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中国式现代化还通过人的精神交往普遍展开的方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实现精神富裕。精神关系的丰富和发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向度。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交往,是通过充分占有自由时间的方式展开的。由于资本以价值形式制造了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对立,这使得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的人们,即便在自由时间里的精神文化交往也不可避免地被纳入资本增殖的逻辑之中,从而造成了人们诸多现代性异化问题。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中,明确精神文化发展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所以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物质生活富裕,还要实现人的精神生活富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这就使得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确保劳动者最大限度获得剩余劳动时间,还要为人们在剩余劳动时间里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还通过人与社会的普遍交往,形成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核心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在资本增殖逻辑中,不仅永远解决不了贫富差距的问题,还会形成一个少部分人的发展建立在多数人不发展基础上的悖论文明图景。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则是规定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在人与社会的普遍交往中,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们更为普遍地、公平地获得发展机会。人与社会普遍交往形式,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扬弃孤立、原子化的个人,形成一个现代性的共同体。这就意味着,只有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既在现代化逻辑中解决富裕的问题,还能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中解决共同富裕的“共同”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还通过人与自然的普遍交往展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是通过转移落后产能的方式转嫁危机,其目的是实现资本的可持续增殖,反映在人与自然交往的背后依旧是人与资本的关系。这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反而会在转嫁环境危机的过程中,加剧人与人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则将人与自然的交往关系看作是人普遍交往的重要内容,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人的本质关系的一部分,清晰地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转化为一种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从而在根本上杜绝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损害人与自然发展的行为。所以,只有在中国式现代化里,才能够形成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发展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国与国的交往形式,形成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特色。国与国的交往构成了人类文明最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也是人的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资本主义现代化在资本早期原始积累阶段,用殖民侵略的交往方式实现资本的增殖,形成了一条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中,能够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一边。爱好和平是绝大部分世界人民的愿望,所以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就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这就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普遍交往关系更加普遍和深入。所以,只有中国式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一国的发展以世界的和平为前提,个体的发展以共同体的发展为前提。


由此,如果说资本的现代文明是一种结构性发展的“螺旋形”文明形态,那么明确人民主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将是一个“各领域全域性进步、以立体‘球状形’全面发展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颠覆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唯一性的神话,也突破了原有现代化理论阐释的效度和边界,具有开创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可能。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建立在现代化规律上,还具有超越现代性悖论,形成既公平正义又自由全面,能够真正促进真善美统一的现代文明。所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在其自身的双重逻辑规定中,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也为人类文明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把握,切中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与文明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使得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了验证和发展。





相关阅读



本文作者:刘伟兵,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意识形态与文化


文章来源:《理论探索》2023年第1期


终审:“守正创新研究”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