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拯救7秒就忘的无效背书!!

花花花花花总! 秃头研究所Monsters 2023-12-07

◼️ 如果可以的话,我很想在这里讲一个足够有趣的故事,或者像我们的日常惯例那般引经据典的从人类文明的缝隙和文艺作品的余韵中试图找到一丝灵韵性的内容来让今晚的阅读依旧可以洋溢着无限的浪漫和想象——可惜我做不到,因为所有的灵韵与有趣,在赤裸裸的,毫无生气的背诵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 前几个月我还会不紧不慢地和大家说:先读书再背书、不着急背书、没事晚点再背也没问题等等等等安抚话语;但时间一旦进入到八月中旬,背书就必须成为我们无法逃避必须面对的话题——女主播深夜都得带着大家一起背诵,直播间里凌晨一点还有两百多人在线背传播学并不愿离去——足以见得大家对背书的焦灼。

◼️ 关于背诵的方法与误区我们过去也讲了不少:《背什么什么时候背怎么背》《盲目背诵不会带给你复习踏实感》,今天则是一个关于带背女主播的背诵方法总结,与一些后续学习与背书的方法、技巧、背诵内容总结。

◼️ 希望大家未来都可以成为一个,情绪稳定、持续输出、记忆力不错、保持热爱的、努力型背书选手。



📰
08/12/Sat.

新传考研疯狂女主播
背书方法!大!公!开!
@TuTouSuo™️ 

我的考研学习与背诵从9月份开始,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是「所剩不多的时间」和「几乎等于0」的复习进度,于是在我的深思熟虑下,必须用「提高效率」「复习一个内容的时候尽量保证一次性完成不要返工」「如果能做一件事得到多个成果就再好不过」这样的心态和方法来进行后期的考研应试学习——而为了完成上述要求,我需要自己「一切以最终考试」为准,每天都需要有明确的学习感和获得感:具体来说,就是考试需要什么,我就准备什么;考试怎么考,我就怎么背。


而当时,基于我对新闻与传播考研的理解,我认为新传考研的本质是用一些属于这个学科的专业性术语,来去解决和这个学科相关的一些问题——(比如用议程设置来分析舆论、用新闻专业主义来分析当下新闻界的困境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便认为新传学习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便是掌握「学科的专业术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专业名词和理论——因此「背诵名词」占据了我备考中相当多的时间,可以说我备考的时间里,除了在背名词,就是在用背的名词答题,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解决问题——我始终非常确定,学习任何一个新学科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和背诵这个学科的专业术语,和相关理论。


于是,围绕上述的最终目标,以及我确定的背诵内容,我明确了我的具体的背诵方法与背诵内容:


1、省略掉「默念、嘴巴背诵」阶段:因为默背的时候容易走神、也不能清晰的判断自己到底背会了还是没背会,结果反而是花了很长时间在天台、户外、或者图书馆走廊背诵,却背了个寂寞。


2、直接开始「默写」:因为考试最终是把所有背诵的知识点写到试卷上而不是说给老师听,所以默写要比默念或者嘴巴背诵来的更直接——并且在默写中,能非常确定的知道自己到底「哪里不会」,后续对默写的订正也可以成为一份「背诵纠错本」,用来温故和回忆。


3、默写就默写各个学科的「专业术语、名词和理论」:基于上述对新传考研本质,即用学科名词和理论解决现实问题这一视角,我发现对名词的默写绝对不局限于「名词解释」这个考法,而是所有的简答题、论述题中,一旦使用某个名词,或者问到某个词汇的时候,都需要对其进行解释——而解释的内容恰恰就是我背过的内容。(举例,题目让我用分析当下互联网舆论现状,我回答「媒体议程设置引导舆论议题」,在论述这个小标题的时候,解释议程设置理论也就成了关键环节)因此默写虽然是默写名词,但绝不是为了名词解释考察,而是为了能回答出一整张新传试卷。


在明确背诵方法(名词、默写、答题)之后,我试图把整个背诵分为三个阶段:整理词汇与理解词汇、反复反复默写词汇、借助答题再进一步默写词汇三部分,用三个阶段来保证我的背诵效率足够高,背诵足够透彻。


第一阶段:关键词整理阶段。


这个阶段我首先整理了历年院校真题中所考过的所有名词,又进一步把这些名词相关的学科,和学科内相关的名词都进行了整理,形成了以「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中外新闻史」「前沿新词」为逻辑的一张大目录,并告诉自己,把这张目录上所有的词背完,就可以去考试了。

目录整理完自然就是进一步填充每一个名词的内容,我是从课本、百度、一些参考书等各种途径里找到了这个词的释义,并记录下比较重要的、需要背诵的相关「关键词」(黑色水笔部分),并总结出一句该词的「背诵逻辑」(白色部分内容),以此完成对上述新闻与传播目录的全部填充。

主要关键词包括:概念综述、概念起源、基本内容、概念价值、概念不足、概念发展、概念应用等等。关键词的总结,就构成了背诵逻辑。


这是我考研期间的整理的背诵笔记本,也是现在秃头所名词解释小册子(八月末上架)的雏形——接下来我所有的背诵和默写都是建立在这本知识点整理的笔记之上,以背诵、默写关键词为核心。

第二阶段:关键词默写阶段。

第一遍整理目录和总结名词,实际上就相当于完成了对这个词的理解和第一轮的大概背诵。前面提到我整理了「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中外新闻史」「前沿新词(网络传播)」这五个学科的内容,可以说第一轮每整理完一个学科的相关名词,我就算是对这个学科有了相对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个时候开启第二轮背书,实际上就相当于是对知识的二次巩固。

我的二轮背书顺序是:每天晚上按照第二天的学习计划和词汇的难易程度背诵20-40个左右的词,并且会将这些名词写在A4纸的上方(下图白色部分),第二天去图书馆完成这些名词的关键词默写(去图书馆的时候时不带自己笔记本的,强制自己必须进行默写);默写结束后回宿舍对照名词笔记本用红笔纠错,纠错后针对错的地方再巩固和背诵一遍,然后录音到手机备忘录里,随走随听。

上述过程,前一晚默背时间约在30分钟左右,即浏览和阅读一遍自己第二天要默写的词汇;第二天的默写约在2个小时左右,是最痛苦的部分,写不出来的地方就画横线空着;晚上回宿舍后订正、再次背诵、录音的时间在1个小时左右。最后我会在保持吃饭、去图书馆的路上、洗澡等各个场合不断听这些我写错的词,加深印象。

其中,所有的默写内容全部都是「关键词」默写,是上述笔记整理时「概念综述、概念起源、基本内容、概念价值、概念不足、概念发展、概念应用」等关键词——可以不用写出完整的句子,也不用背诵前后逻辑通畅的论述,直接就默写一个又一个的词汇,省时省力。

*新闻实务默写(背诵内容+关键词)

*传播学一轮默写(全是错误)

这一轮背书大概每一个学科反复背了3-5遍,一直持续到了十二月,到后期快要考试的时候,几乎不会有任何写不出来的词汇,也不会有什么遗忘的词汇——既做到了背与写一体,防止走神提高效率,同时也用清晰的书面写作给了自己「确定感」:当用空白A4纸默写完整个传播学,几乎没有什么空白的时候,真的会自信心爆炸,觉得自己马上就能考400+!也会一扫复习中的所有焦虑和不确定性,百试百灵!

第三阶段:答题默写阶段
和背书同步进行的是答题,也就是说我背的所有内容都反复在答题中被应用、被检验。一方面是记忆的多次反复描摹,另一方面是对专业性答题语言的熟练掌握——而这也意味着,我甚至不需要费任何的力气就可以把之前背诵的所有「关键词」用学术语言串联成考试需要的「答题模式」,因此我的最后一轮背书和默写,就是按照「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的方式,把一些重要的、常考的理论再一次进行默写,以保证考试的时候能最快的、最完整的输出一份答案。

*传播学最后默写(写成完整名词解释)

所以,如果大家现阶段依然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背书技巧」或者「背书方式」的话,可以试试我的「A4纸背书法」——把背变成默,把书变成名词,把背了就忘,变成忘了也没关系我订正之后就记住了的确定性。

昨晚我带着大家梳理了传播学10个名词,今天就不少姐妹已经把这这10个词汇进行了关键词默写,反馈相当不错——记忆深刻,且默写并不会很费劲,又有踏实感:一整个燃起了学习热情,想赶快继续背。

从去年到今年,百试百灵,背诵灵丹妙药。

总之,背书不要着急也不要总是觉得自己背不完了,背书、答题本身就是一个相辅相成水到渠成的过程,只要按部就班的把所有需要背的内容都背完,把新闻与传播里的所有专业性术语都学会,就足以应对绝大多数的考题,足以分析绝大多数的问题了。




📰

🕸️ 重点答疑:几个关键词问题
🕳️ / TuTouSuo /背诵灵丹妙药

当我们明确了「背诵的过程」之后,另外的一些问题也会在进行A4纸背书法时随之涌现出来:

1、那我到底要去哪里整理这些词呢?课本上?ppt上?还是名词解释小册子上?

就像我们最开始强调的,背诵的本质是背「传播学与新闻学中的名词」,因此使用什么「背诵资料」并不重要,ppt、书本、小册子都可以,咱们只需要能保证从这些相关的参考资料上,把「名词/理论」给摘录下来就行了——哪个资料好摘抄,就选哪个资料。相对来说,秃头所的名词解释小册子的确是已经整理好的相关内容。(小册子八月末上架,暂时无法购买哦,有需要的可以蹲蹲广子)

2、到底如何确定哪些是一定要背诵的关键词呢?哪些是必须要背诵原文的?有哪些是可以自己精简背诵的?

一般而言,新传考研里的名词与理论背诵分为了以下部分:一句话定性、起源(时代背景、时间、提出者、相关文献)、基本内容(内容解释)、价值/意义、局限性、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应用(变迁与案例)。

其中,起源、基本内容和价值意义等内容一般是教材相关原文,是确定性的唯一答案,所以这部分内容需要直接背诵原文,一字不落;其他诸如定性、局限性、互联网发展则可以自己适当的精简或者拓展,有一定的随意发挥性。

以「把关人」理论为例(以下是通过传播学教程+一定的拓展整理出了一份背诵关键词,在背诵时划线部分需要精确背诵,其他非划线部分则可以适当的调整、自己精简)

【1】起源:库尔特·卢因的群体把关人;【2】提出者:怀特的新闻把关;【3】基本内容:只有符合把关人标准的信息才可以进行流通;表现:新闻选择与新闻编辑;后续完善: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巴斯的双重把关;意义:提出了大众传播背后的控制问题;【4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时代把关人依然存在,但把关主体多元、把关过程后移、把关标准异化、出现算法把关、流量把关等新模式

3、如果我前期背诵的是关键词,那我将来真的有能力把这些关键词变成几百字甚至几千字的题目吗?

从9月到12月,除了背诵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复习内容就是「答题」,答题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习「答题逻辑」与「专业性表达」,其本质上就是在练习如何把一句话说的更专业、更有逻辑——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论述能力逐步提升的时候,同时提升的也包括串联关键词,构建一段完整答案的能力——就以上述把关人为例,在经过了答题训练之后面,保证划线部分内容不变,适当扩写理论价值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就可以变成一个满分的名词解释:

把关人概念最早来自于卢因,怀特将卢因的群体把关人概念引入了新闻学,提出了新闻把关。他认为: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但有符合把关人标准的信息才可以进行流通,其表现为新闻加工与新闻编辑。在怀特的基础上,学者麦克内利揭示了在信源与信宿、新闻事件与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把关环节;学者巴斯提出了“双重行为模式”,认为新闻把关活动分为“新闻采集”和“新闻加工”两阶段。把关研究的实质是“传播背后的社会控制”的研究,新闻把关机制也揭示了新闻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当下,互联网对新闻生产的重塑也影响了把关人,互联网时期的新闻把关呈现出算法把关、流量把关等新机制,原有的把关人也在新闻全时性、社交媒体参与性报道中而呈现出话语权分流、把关流程滞后等现象、把关标准异化、出现算法把关、流量把关等新模式。但把关人的存在是意识形态与媒体属性的保障,因此当下的深度媒体融合战略与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也是为了重塑传统媒体话语权。


上述划线部分来自于我们背诵的基本概念,非划线部分,则是源于后续答题练习中,不断地补充、积累、学习相关语料。


那么,就祝大家前期加油背诵,后期人人都能写出上面这个满分名词解释!之后花花主播(这么叫好羞耻)会继续每周一次带大家背诵传播学、新闻学、网络传播等各个学科~大家可以提前关注公众号或者秃头所各个打工人的朋友圈,预约直播。


每次直播都有回放,大家可以在「在「公众号」-「视频号」里观看,一定要点进视频号才可以看到直播回放嗷」。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
「秃头所全能实务班」

一间属于新闻人自己屋子
消息改写与评论写作/7月至11月


´͈ ᵕ `͈
「TTS专题笔记/2024更新版」

75万字/95个热门考点专题
一份现成的/完整的笔记来啦


☾˚‧º· ☾˚‧º·
「24届/夏日专题班」

五门新传重点学科
60天/152小时/提升新传知识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