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专访 | 超算科学家陈世卿:未来将是“第三脑”的时代

重庆广电-第1眼 第1眼新闻 2022-07-22


他是全球超级计算机领域的“超级巨星”。

从美国到中国,他带领团队把中国超算速度带入全球第一梯队。
近年,他转向“脑科学+人工智能”研究,又有哪些新发现?
本期《重庆专访》对话嘉宾: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超级计算机专家陈世卿。


因其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多次取得世界性突破,曾于1988年3月28日,成为美国 《时代周刊》的封面故事人物。


超级计算机,又称超算,是科幻电影里经久不衰的热门元素。而在现实世界中,超算早已成为各国“科技竞赛”中最尖端的领域之一。



记者 聂莹:现在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有多快?

美国两院院士、超级计算机专家 陈世卿:那可快了,现在大概可以到达1亿次。

聂莹:这是什么概念?

陈世卿:就是每一秒钟它可以做多少次运算,现在一秒钟可以做上40多亿亿次计算,两个亿在一起,现在已经上了这个层次了。

聂莹:超级计算机它主要可以作用在哪些领域呢?

陈世卿:很多领域。比如说生物医学、物理、太空的模拟、机械……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用超级计算机。

聂莹:我很关心的是,超级计算机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陈世卿:很多新产品出来了,让人的生活更容易。比说如病毒,现在病毒为什么那么快就找到了治疗的疫苗,就是用超级计算机在做模拟模型。用超级计算机先模拟,分子之间它有没有结构力,能不能合在一起,它已经找到了差不多了,他再去做实验。所以,从10年一个新药,现在可能是一年两年就出来。

从药品研制、天气预报、地震监测,到能源勘探、基因分析、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早已在潜移默化地帮助人们解决着科研、工作、生活中的许多难题,它对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作为一位华人科学家,陈世卿在超算领域的地位同样举足轻重。


陈世卿,1944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南平市一个普通的军人家庭。台湾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去往美国留学深造。1979年,进入世界超级计算机之父克雷先生的公司。克雷让陈世卿另组一个团队,开发自己的产品。
1982年,陈世卿在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部平行向量超级计算机。
2001年,陈世卿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128个刀片式超级计算机。

陈世卿:不是光从速度,而是从系统架构设计,它是有超时代的意义。我在美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是第一个超越的。因为他以前都是白种人,我的师傅是白种人,我是第二个进去了他的公司。在他的指导之下,我超越了他,我开发的超级计算机比他还早。

聂莹:我们知道,运算速度的每一次迭代升级背后都要付出非常艰辛的努力。在您的研发过程当中,您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陈世卿:我的问题不是难,而是必须要每一次都要突破,但是每次double(加倍),它的身材还是一样,那表示说很多东西要挤在一起。但是你挤在一起,它就发热。一发热,因为它里面都是散热,一散热它就会搞不好它烧掉,会烧掉的。所以,你要解决问题,要怎么样把冷却的问题要解决,这是最难的。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美国的超级计算机就一直全球领跑,最高速度已近每秒1亿次,而中国的"银河一号"直到1983年才达到这个速度。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航天科技、生物医药、工程建设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超级计算机系统和应用的需求也越发迫切。2002年,身为华人的陈世卿毅然回国,带领中国团队开始研发更新一代的超级刀片计算机。

聂莹:那个时候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的是,您突然决定要回国,这让很多人不理解。因为那个时候,您在美国有名望、有财富,也有很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但那时的中国在超算领域可以说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落后。

陈世卿:根本还没有起步。

聂莹:为什么要决定回国?

陈世卿:因为那个时候,我在美国已经搞得很有名了。我就想,怎么样把我这些东西带回自己的国家,因为我不再是为了钱。

经过两年艰苦努力,2004年,中国新一代超级刀片计算机研发成功,其理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0万亿次,超越美国能源部的92万亿次计算机,领跑世界“超算俱乐部”。


聂莹:我看到您现在有了新的研究方向,您在做关于脑科学的研究,您提到一个概念叫“第三脑”。什么是“第三脑”?

陈世卿:每一个人都有第一脑、第二脑,大脑和小脑。

聂莹:“第三脑”是什么呢?

陈世卿:就是你延伸出来的人工智能,就是你个人的人工智能。比如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手机,现在理论都离不开手机,那个手机就是你的第三脑的缓存。这里面每天你没事的时候,你就把你的想法打进去了,用不同方式打进去,你的照片也在里面,你所有的思考你的意念都在里面,我只要把你的手机的内容自动地放到云端上去,这就是我在做的智能超算。

聂莹:为什么把研究领域转到这方面?

陈世卿:因为脑科学是超算的未来,是智能超算

聂莹:未来能实现哪些具体的应用呢?

陈世卿:应用全部都有,我讲的大健康、大教育、大农业等等。我最关心的,先是中国人的健康问题。每一个人假如他有病,在没发这种大病的时候,我就要能找到它,不要等到我生病了以后,你再来看病,那已经晚了.

聂莹:怎么找到它呢?

陈世卿:这需要有一个以社区为主的大数据收集,随时我都看到你的数据,所以我们现在正在做仪器的设计,放在身上。这是你个人的数据,不是别人的,这叫做精准的个体化了。比如说现在肺癌,等你感觉不舒服,去医院照CT检查出来,多半已经是晚期了。但利用我们的仪器,可以收集到你个人实时的数据指标。如果你呼出来的气连续有两个礼拜都有怪怪的气味,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你是可能已经有变异了。这个变异还不代表你是癌,但你是已经变异。

聂莹:最早期的时候机器就可以提示你,你就可以做干预了。

陈世卿:我们就在做这些事情,尽量把所有的窗口期往前移,帕金森也好,老人痴呆症也好,忧郁症也好,自闭症也好,连自闭症小孩,我们都在研究了。


陈世卿院士今年77岁,思维敏捷,精力旺盛,现在每天基本还要工作12小时,并常常独自一人飞往各个城市出差。

聂莹:我很好奇,您如何做到在77岁的年纪,还能保持怎么好的精力和状态,有什么秘诀吗?

陈世卿:这个当然是我学脑科学的结果。我了解怎么样让大脑休息,因为假如你不懂的人,你会把自己的大脑搅得很紧,什么都要想,就是你的神经元工作得太过分了,它就衰落了。你最重要的事情,是你的大脑要想的事情,其它的你就不要想了。其它无关紧要的琐事或者让我的助手,或者让我未来的人工智能来帮我做。

聂莹:您的意思是,我们的大脑不要被太多的琐事所占据,每天选择几项最重要的事去专注?

陈世卿:是的,让我们的大脑只处理最重要、最有创新的东西,和你最想做的事情,这样我们的大脑就能维持最佳状态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张嘉 聂莹 张帆 刘川莹)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