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冷人不冷” 瑞士留学生涯忆记

张国斌 走近外交 2023-12-06

作者:张国斌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中国驻法国斯特拉斯堡前总领事,驻法国留尼汪首任总领事,先后在外交部非洲司、办公厅、礼宾司、钓鱼台国宾馆、领事司任职,常驻非洲8年、法国11年,走访140余国家,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30余国。

著有《外交官说礼仪》《新编公务员外事礼仪》《礼赢天下》《亮出最好的自己》《足迹》《绿岛仙踪》《皇家赌城》等。


音频



正文


1987年,我到瑞士留学,时年刚好31岁,风华正茂的年龄。如今忆起,恍如昨日,追昔抚今,感慨万千。


家常菜的“魅力”


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

我留学的瑞士学校是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瑞士外交部在这所学院设立多边外交专业研修班,主要目的是为第三世界国家已经参加工作的年轻外交官提供进修机会。我被外交部选送到这里学习,后又兼修日内瓦大学发展学院埃蒂安教授的几门课程。

埃蒂安教授(中)与友人合影(作者供图)


埃蒂安教授是资深的农业发展研究专家,同时对国际关系也有颇深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非常友好。教授家离学校很近,居住条件比较好,所以经常有中国留学生借宿学习。

刚去的时候教授家没有“空位”,但过了不久,正好有留学生搬走了,我和另外一位中国学生迟路便住了进去。这样一来,住宿费便宜了不说,生活上也有人关照,有问题能够随时向埃蒂安教授请教,为我们研究学问提供了便利条件,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埃蒂安教授有很深的中国情结,他除了喜欢中国文化,也喜欢中国菜。有一次他问我:“我去了八次中国,很喜欢吃中国的菜,你能不能给大家做几道?”

坦诚讲,这些年一直忙于工作,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烹饪,但并不是完全不会做。1979年初,中国与吉布提建交,不久后因为工作关系,我与几位同事一起到吉布提参与筹备建馆工作。因厨师没到位,我们几名工作人员只好轮流做饭,那时也学会了几道像样的家常菜。凭着这点“自信”,我笑着说:“好啊,虽然做不了饕餮大餐,几道家常菜的手艺还是有的。”

趁休息日,到中国超市采购了些食材,迟路给我打下手,一择,二洗,三切,备料完成,就可以依次下锅了。彼时也不由得感叹中国美食文化的魅力,不仅食材种类丰富,且烹饪方式多样,蒸炒煎炸煮炖焖……随便一做就是一道美味。临近开饭时,整个屋子都已飘香四溢。我们给大家做了醋溜白菜、麻婆豆腐、苜蓿肉、酸辣土豆丝、黄瓜拉皮……共七八道家常菜。

埃蒂安教授把每道菜都尝了一遍,赞不绝口!他不时地向我们敬酒说:“中餐就像中国文化一样博大精深。我去过中国八次,你们做的这些菜我一道都没吃过,真是太神奇了!”

作者(右一)和迟路(左三)在埃蒂安教授(左二)家与友人聚会合影


我的厨艺还是第一次被人赞誉,但心中却暗想,这种家常菜,在中国的高规格饭店里是很难见到的,教授就是再去八次,也不一定吃到呀。食材、做法虽普通、简单,但也有着另一种“中国味道”。

那天大家围坐在一起畅聊,从饮食到文化,从西方到中国,这顿“家常菜”拉近了距离,增进了理解。


严谨、细致的埃蒂安教授

我成长于农村,对农业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所以除了学习外交理论,还选修了埃蒂安教授的一门农业发展专业课程。

我国当时正与第三世界建立“南南合作”,中非是“南南合作”的典范,因此我选择了“非洲农业发展和中国的关系”这一论题进行深入研究。当我口头跟埃蒂安教授交流时,得到他的首肯,并且由他亲自指导我来完成这一课题。

我第一份与外事相关的工作是外交部非洲司科员。如前所述,70年代末80年代初到中国驻吉布提大使馆参与建馆工作,增加了些在非工作的经历,对非洲的文化、国情及地区发展也有着自己的体悟。

论文初稿完成后,我便迫不及待地拿给埃蒂安教授看,过了很久才得到反馈。教授的点评是“对非洲了解得还不够深入;理论方面提升空间很大;中文式法语腔调还比较浓重……”密密麻麻的批注足见教授的认真与严谨。

确实,虽有在非经历,但对于地区问题研究还不够透彻。经查阅大量非洲农业发展的相关资料,并请教采访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同事,在论文的内容深度及语言表达上进行了精细修改后再次提交给教授,得到肯定的同时,又收到一些细节修改意见。

埃蒂安教授在为我们授课(作者右二)


就这样不断打磨,在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这篇颇有“成就感”的论文终于完成,并在日内瓦大学发展学院期刊上发表。埃蒂安教授也为我感到高兴,并备家宴一同庆贺。每每想起这些,仍感恩于教授在学业上给予我的帮助与指导。

中国学生是出了名的勤奋刻苦,日内瓦大学的中国学生也不例外,挑灯夜读是常有的事儿,有时候学得太投入,回家就会晚些。

教授的家是一座很古老的小楼,质朴又厚重的气质好似里面有着数不尽的故事。老屋毕竟老了,夜深归来,即便再蹑手蹑脚,木楼梯仍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楼梯一响,埃蒂安教授便知道我回家了。第二天早餐时教授打趣地说:“学到很晚才回啊!”

我突然觉得心生愧疚,埃蒂安教授也上了年纪,总是晚归会影响到他的作息。从那以后,我会避免晚归,课业太多的话就和同学在大学城里挤一宿,尽量不打扰到他们。

有一次因为备考,连续几天未归,教授还询问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问题。我讲了原因后,他和蔼可亲地说:“没关系,不打扰,休息好最重要。”教授的关心和体谅让我在异国他乡也感受到来自亲人般的温暖。

快毕业时,埃蒂安教授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是否愿意留下来继续学习深造,攻读他的博士课程。教授这样“器重”我,没什么好犹豫的!

作者(左二)与日内瓦高院校长合影


我向外交部请示,想留下来继续深造。外交部的回复是“不同意”,已经为我安排了新的岗位——到中国驻非洲喀麦隆大使馆工作。国家需要为重,于是我按时回国,做好去非洲工作的前期准备。虽有遗憾,但感恩长存!

留学前听说瑞士不仅气候冷,人也很冷,但在异国他乡遇到的埃蒂安恩师及其家人,却让我改变了对瑞士的刻板印象。


责任与友情

在留学的日子里,我逐渐交往了许多像埃蒂安教授一样的朋友,最后都成了无话不谈的老友。“天冷人不冷”,是我对这段瑞士留学时光最深刻的记忆。

班级全体学员,来自莫桑比克、阿根廷、厄瓜多尔、马里、乍得、中国等国家。

面对一些外国朋友对我国西藏政策的不理解和质疑,我与外交部条法司的胡志强同学共同写了一篇关于西藏的论文,埃蒂安教授也给我们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

还有一次,进修班的同学一起在埃蒂安教授家里聚会。闲谈中,一位意大利外交官用很激烈的言词指责我国西藏的政策问题。

面对这种场面,我知道争辩无用,他听不进去的,还可能影响到聚会气氛,于是我平静而礼貌地问了一句:“先生,您去过中国几次?”

他傲慢地说:“我为什么要去中国?”

我微笑着说:“您连中国都没去过,还谈什么西藏问题?还是让埃蒂安先生谈谈他八次中国之行的见闻吧!”埃蒂安教授接过我的话茬儿,讲起了中国改革后的惊人变化。

另外一位教授也讲到:“西藏人民并不像媒体报道的那样还过着农奴的生活,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普及义务教育、保护妇女儿童的权益,现在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西藏本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这位教授一番现身说法,让在场的外国人对西藏有了全新的了解,那位意大利外交官也被说服,现场气氛慢慢缓和下来。这场聚会上的“论辩”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外交官在国际舞台上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此后,我与胡志强等同学一起组织各种形式的酒会、家庭聚会,向外国朋友们介绍中国,介绍西藏。

在充实的留学生活中,我与胡志强也结下了深厚感情。毕业后我奔赴非洲工作,他留在瑞士中国驻欧洲办事处工作,期间我曾去瑞士出差,他亲自开车带我往返于日内瓦和伯尔尼,我们畅谈友谊。

他后任中国驻乍得共和国大使,我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任职,期间一直保持联络,没想到的是2016年4月11日他于任期病重逝世。得到消息,悲痛万分,也谨以此文悼念我亲爱的朋友、同学,祝他在另一个世界安好。

日月穿梭过,江河万古流。瑞士留学时光虽短暂,却给我的外交生涯打上了靓丽的底色。此后,怀着“感恩与坚守”的信念,在外交战线上走南闯北,摸爬滚打。希望身在海外的莘莘学子也能遇见朋友般的恩师、共奋进的同学,在异国他乡收获温暖与友谊……

2011年,埃蒂安教授去世了,我也为没能再见一次他老人家而感到遗憾与后悔,只能在这里,再一次表达对埃蒂安教授的怀念与追思!



— END —


  图文|  张国斌     来源 | 外交官说事儿   

编辑 | 走近外交 霖霖




推荐阅读 /


外交衣着的困惑

“半瓶醋”也救急

大使递交国书轶事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