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赞真性情!颜宁就杨辉学术不端发声,路见不平一声吼

Editor's Note

榴莲写的情真意切,我看得酣畅淋漓,故转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科研小榴莲 Author 科研小榴莲


随着国家硬实力的增强,“软实力”的发展也在迅速跟进。而就在大量引进人才,重视科技论文发表,“软实力”迅速跟进的同时,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



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的行为可谓是屡禁不止,花样迭出:

老话讲,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或是卑鄙的手段、或是荒唐的方法、或是贪得无厌肆意妄为,按道理讲“湿鞋”是一件早晚的事。


可在中国,搞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就真的不会“湿鞋”,或者很少“湿鞋”,或者说“湿不透”。就像北岛的诗写的那样: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网络上“网友”重拳出击,现实中“相关部门”轻轻放下;网络上发声对学术不端“零容忍”,现实中表现“相当克制”。尤其是涉嫌学术不端相关单位选择“听不清”,“听不见”。


“不是你大爷不想帮你找马冬梅,是大爷我耳朵实在不好使。”



就在近日,颜宁就“中科院上海神经所杨辉研究员被指控学术剽窃”一事在微博发表看法。


她写道:

对学术不端事件处理得越公开、越清晰,人们去触犯这些道德标准的可能性就越小。不对这些事进行认真公开的处理的话,再多的学风建设和学术规范教育都是徒劳。




这句话写的是真好,可是

国内的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为何就迟迟得不到解决呢?


▉ 不正当的所得却成了正当的保护伞


很多造假者或者说学术不端者,往往都是善于“经营”的人。而一个善于“经营”的人往往又都是利益所得者,荣誉所有者。在获取各种“头衔”之前,某些人会通过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获取“向上”的通行证。现在的一个荒唐之处在于:一旦获取了这样的“通行证”,“通行证”本身就又成为了一种“保护伞”


当你把你的荣誉、利益、权利和你所在单位或者领域深度捆绑之后,学术不端及学术造假就变得“安全”了起来


论文造假、抄袭案件一桩桩一件件,可就是“动”不了。


▉ 法不责众


在评职称、职位晋升的路上,论文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指标,在有些单位甚至是唯一指标。发表的SCI就是在没有含金量,只要是分儿够,评职称就是好用。


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很多人愿意“铤而走险”试一把。为此,已经逐渐演化出相关“产业”。“花钱办事”的而不是“踏实科研”的越来越多。这个假应该怎么打?总不能让存在大量学术不端的单位停摆吧?


这不是一个个人问题,是一个评价体系的导向问题。错误的导向和规则才是滋生学术不端的土壤


界限难界定,法律法规不清晰


就算Nature、Science、Cell这样的顶级期刊,也是存在大量的研究是不能被重复的。那么不能被重复的研究算是造假吗?抢用别人的Idea是学术不端,去他人单位窃取资料非法,从学术报告中听来的应该怎么算?有哪些行为是学术造假,有哪些行为是学术不端,这些也急需明确的法律法规让社会和学术圈形成共识。而不是一事一议


毕竟道德只能约束有道德的人。


当然最后还是劝大家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相信国家“软实力”在突飞猛进的同时,这些相关专业素质、法律法规也会越来越健全。相关部门也会越来越重视,整治也会越来越到位。而不是像现在,你问我那些造假的怎么样了?


我只能回答你:安然无恙。


点击↓↓↓,关注医学科研

既往推文

直接申请到美国绿卡,对于中国医生和生物医药研究者其实很简单

医学生物SCI论文本土语言润色,1元查重

成为医学巨匠的17条原则

给博士生的20条建议

付向东真英豪;杨辉自罚三杯


老铁,↓↓↓试试分享、点赞、在看三连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Hanson临床科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