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绿皮书:等级社会里的注定孤独

行者手记3 2021-04-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行者手记2 Author 行者老侯


绿皮书:等级社会里的注定孤独


《绿皮书》获得奥斯卡奖,很多人认为和政治正确有关,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反对种族歧视的故事。也有人说,单从种族歧视这个角度看,《绿皮书》不如《42号传奇》(讲述美国职棒赛黑人球员故事)好看,那里面的冲突更激烈,故事曲折性更强。

但是,艺术不同于宣传,如果该片只是宣示一种政治立场和政治理念,它就不成其为艺术,它只是宣传。

1艺术的价值在于普遍性


但凡能打动人的艺术作品都源于它揭示的是人性的普遍性,而不是宣示一个政治理念。

绿皮书的故事结构,简单说来就是——两个人,一条公路,还有穿插其中的一本书。

两个人是黑人艺术博士谢利和白人司机利普,一条公路是他们的演出之旅,而《绿皮书》,是他们的旅途之中的黑人住宿、饮食及其他设计服务设施的禁忌指南。

我看过《绿皮书》后,得出的结论是:反种族歧视只是它的故事外壳,事实上,它的内涵丰富得多,它揭示的是人性。

等级社会里,一个人靠奋斗,脱离开自己的原生族群,跻身另一个高级别的族群,但并不被接纳,更糟糕的是,他发现,他和自己原生族群的距离更远——这已经超越了种族歧视的范畴,事实上,这是很多人的人生写照。

每一个正在奋斗和曾经奋斗的人,想一想,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受?

谢利出身底层,奇特的机遇,让他得以进入艺术的殿堂,不仅获得博士学位,也得以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

他过着帝王般的生活,他的房间富丽堂皇,陈放着象牙,身上佩饰着虎牙,令底层的意大利裔美国人利普目眩。

但是,当他走上南方演出之旅,世界颠倒了。

首先,他和自己所属的圈子相处并不融洽,两个三重奏的搭档,除了演出,和他并无交集,甚至在他遭遇种种不公时,并不为他出头。影片明确展示了他们之间的疏离感。

其次,他和自己原生的族群也走不到一起,他依据《绿皮书》,住进有色人种专属的旅店,他却无法和同属黑人的住客交流,宁愿一个人去泡吧。

车停路边时,农耕的黑人以奇异的目光盯视他,他无言的表情,也表现出他和他们之间的巨大鸿沟。那鸿沟,超过他和利普之间。

他有兄弟,离散了,他有婚姻,离异了。是否也源于这种身份的差异?他只能一个人优雅地生活在社会的顶层。他可以直接打电话给司法部长,但却不能住进白人的酒店,不能在白人的餐厅就餐,不能在白人的服装店试衣,甚至不能在白人的盥洗室方便。

他不属于任何阶层,他只能一个人孤独地度过。这种奋斗的孤独感,大概不只属于种族歧视。

   

2对比与反差的魅力


《绿皮书》处处都显示着对比和反差的魅力。

上流社会的黑人——钢琴家唐纳德谢利博士,底层社会的白人——意大利裔美国司机托尼利普。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身份的转换,他们不只有上层社会与底层社会的分野,还有黑人与白人的分野。而在这两种不同情境下,他们的身份是颠倒的。

上流社会的谢利,优雅,有学识,有教养,他不吃底层的快餐食品,他讨厌贪小便宜,但是,在另一种情形下,他不能住进利普能住的旅店。不能在利普可以试衣的服装店试衣,不能在利普可以就餐的餐厅里用餐。

即便他帮助利普写情书,但他自己却不是一个异性恋者。

谢利与利普之间鸿沟的弥合,是通过不断的戏剧冲突,把他们置于同一个平台,一个境地,他们平等地合作,共同反击,形成了他们身份的认同:

一个炸鸡块,拉近他们的距离;利普酒吧里救险,他们的关系开始亲近;贿赂警察救出谢利,让谢利对他有所亏欠;而利普袭警俩人一起被关押,谢利用关系使两人获释,则使他们身份开始有了身份的认同;到了风雪夜,谢利开车把困成烂泥的利普送回家,他们甚至已经完成了身份的转换。

但是,虽然谢利把利普送到家门口,还是没能走进利普的家庭。大概他依然觉得,虽然他是黑人,但那个底层的白人街区并不属于他。

事实上,我觉得这样的结尾似乎更合理。虽然最后影片给出了一个光明的尾巴,那就是谢利的不请自来。


3平淡叙事的魅力


说起好莱坞,人们第一印象的是大片,大投入,大制作,大导演,大影星。

那种娱人耳目的艺术,时常带给人视觉的享受,但是,真正的艺术不是娱人耳目,而是震撼人心。

真正的艺术,不是热闹,而是敲击内心,让人回味。

《绿皮书》有着政治正确的外壳,平淡无奇的叙事,细致入微的刻画,最终收获的是敲击人心的震撼力。

故事既无突兀的戏剧性,也没有激烈的冲突,主人公始终保持情绪的平和。但是,平和的面孔和平和的叙事下面,带给观者强烈的震撼。

有色人种专用旅店里,谢利和黑人住客的无言对视,路途上,谢利和黑人农人的对视,看似平静,都收获一种敲击人心的震撼力。

白人对谢利的礼遇有加,却平和地拒绝他使用盥洗室和试衣间、餐厅。所有的剧烈冲突都是在平和礼遇有加的情境下进行。

那种震撼来自与故事的叙述,而不是说教,或者是说理。

我一向对大制作、大投入的大片不感兴趣,那种虚张声势,靠娱人耳目营造的效应,并不能震撼人心,视觉的震撼远不如心灵的震撼来得持久。

事实上,《绿皮书》的叙事,让我想到了《金色池塘》。《金色池塘》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电影及最佳剧本四项大奖,在我看来,他们有着同样的叙事风格和艺术魅力。

而关于《金色池塘》故事,这里我就不赘述了。那么经典的电影,自己找来看看是必须的。


4细节与伏笔的魅力


绿皮书的细节处理相当到位,细节的对比与伏笔运用巧妙。

电影开篇表现底层的托尼利普家族对黑人的歧视,妻兄听说黑人来家里维修,特意赶来保护妹妹。而利普将黑人用过的杯子丢进垃圾桶。所以,当平安雪夜,谢利突然出现在利普家里,惊愕的不只是利普家族,肯定还有观影人。预设的伏笔,给了我们一个悬念,这个对黑人有着歧视的家族,会如何对待一个不请自到的不速之客呢?

他们对谢利表现出的有节制的热情,让前面的伏笔有了一个巧妙的回声。

还有,谢利帮助利普写情书,利普太太为信中炽热的爱情表白而激动不已,但是,电影结尾,她拥抱谢利时,轻声说到:“谢谢你帮他给我写情书”,绝对让人大出意外。情节来得突兀却又合情合理。这样的收尾,不由得令人为前面的伏笔叫绝。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说,如果你在墙上挂了一把枪,在戏剧结尾之前,必须把它弄响。《绿皮书》的枪声,响得很脆。


2019年3月8日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