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略智库陆辰佳:科技赋能产业的长三角科技城“范式”



作者:陆辰佳 新兴产业研究院研究经理

来源: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热线》


科技城已成为一个地区乃至国家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前沿窗口和抢占科技竞争、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城市创新地标。近年来,长三角各地纷纷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城,在由这些备受瞩目的科技城串联起的“创新珍珠链”中,各家究竟都有哪些“独到功夫”?它们又将谱写怎样的“合作范式”?一起来看华略智库研究经理陆辰佳的解读。


全文6963字,阅读约18分钟




《长三角热线》:请问,科技城是一个什么概念?科技城的特点是什么?


华略智库陆辰佳:在说科技城概念之前,想和大家追溯下科技城这一类创新载体的起源。全球最早科技城的雏形是诞生于1951年的美国斯坦福研究园,该园建立初期,由与斯坦福大学有紧密联系的创新企业构成,随后成为从事柔性制造、研发及企业服务的创新企业和总部集聚地。后来,研究园就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技术设计和制造中心——硅谷。


20世纪50、60年代起,日本、韩国、德国等相继在郊区新建科学城,依靠国家行政和市场力量集聚大学、科技研发机构和产业创新资源。如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日本筑波科学城、韩国大德科学城、德国阿德勒斯霍夫科学城、丹麦哥本哈根科学城等。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600座科学城。


其实,国内外对于科技城的定义尚没有统一标准,名称也不尽相同,除了刚提到的科学城之外,还有研究园、技术园、科学园等。但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科学城”或“科技城”。


虽然两者都具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但“科学城”更加注重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以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为核心任务,其发展更加依托于国家大科学装置、国际一流院校与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前端科学研究力量。而“科技城”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侧重于应用研究,更加关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在进一步推动前沿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科技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5方面:


1.注重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科研机构、大学、政府、企业、风投机构等创新要素形成关系网络,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

2.人口规模适度,一般规划人口总数在70万以内;

3.与市中心距离不远,一般在15-30公里左右;

4.城市功能较为完备,已建成或在建住宅区、学校、医院、商业综合体等配套设施;

5.生态环境较好,具备自然景观、生态公园、绿色廊道等等。


总体来说,科技城以“城-人-科-产”协同发展为特征,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长三角热线》:杭州、南京未来科技城非常有特色,为什么要起“未来”二字,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华略智库陆辰佳:这里首先说一下背景。200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重大战略部署,选择在北京、天津、武汉、杭州四个城市为先期试点,为的是贯彻落实国家高端人才战略,形成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研发机构集群。可以说,这四座未来科技城的前身是央企人才基地,目的是打造成为入驻央企的研发中心、成果转化应用中心。在此背景下,杭州未来科技城应运而生。


图:杭州未来科技城


而南京未来科技城的建设背景又不一样了,是2011年底由南京市江宁区政府创建的,以建成国内一流档次、代表前沿科技最高水准的人才创新创业新高地为定位目标。南京未来科技城重点发展未来网络、智能制造两大产业。其中,未来网络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焦点,将网络通信作为主导产业。


南京未来科技城的建设契机也是因为当年前瞻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并积极与于长斌等国外院士对接合作,成立了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南京众智未来研究院等科创平台,为科技城产业发展提供了创新源动力。所以,南京未来科技城这一名字也是呼应了其未来网络这一核心产业,也是未来产业发展高地的一个代名词。


图:南京未来科技城


我想,打造“未来科技城”原本是出自我国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一大部署,但随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突出,“未来科技城”更像是一张城市名片,有实力有能力的城市面向国家或区域“未来产业”发展战略需求,纷纷响应号召积极布局建设科技城。除了上述提到的,还有合肥未来科技城、成都未来科技城等等。



《长三角热线》:据我们了解,各个科技城在产业发展上也各有侧重。例如地处苏州高新区的苏州科技城重点瞄准高端医疗器械这一核心产业,浙江嘉兴科技城重点发展微电子、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两大科技城都选择了2-3个具有绝对优势的引领性产业进行布局,在您看来,这一布局对于科技城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华略智库陆辰佳:目前,许多科技城在规划建设中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对本地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的提炼整合,想要以快速打造盆景的心态,看到觉得不错的企业就想落地,这样可能会造成土地资源的过早消耗和创新资源的分散布局。


那选择2-3个具有绝对优势的引领性产业进行布局,就能将有限资源释放最大效能,而不是对当下热门产业广撒网;这也有利于打造并打响本地特色产业品牌,比如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数字经济产业、南京未来科技城的未来网络产业,还有您刚提到的苏州科技城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嘉兴科技城的微电子产业,都是本地的明星产业。


以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数字经济产业举例,杭州被称为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而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杭州市近4成,占浙江省比重近25%,形成以阿里巴巴、中电海康等为龙头的新经济企业梯队,正不断擦亮浙江“数字经济”这张金名片。


图:长三角部分科技城分布图(作者自绘)



《长三角热线》:合肥未来科技城规划编制工作也正在进行中。合肥未来科技城的打造,对于提升安徽省科技产业发展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华略智库陆辰佳:合肥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有意借鉴北京、杭州、武汉等城市的先进经验,部署建设全国又一个重大的未来科技城,打造成为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引领未来的人才集聚高地和科技研发中心。这无论是对安徽省,还是长三角乃至全国来说,都是一大利好。


其实,在中国,很少有合肥这样级别的城市能拥有中科大这样科技底蕴如此雄厚、被国人寄予厚望的高校。如今的合肥,科技地标集中、科技成果丰富,被称为中国科技的“国家窗口”。



尤其是在量子通信技术产业化领域,合肥走在世界最前沿,此外,液晶显示技术站上了显示产业的全球制高点,人工智能也列入国字头的四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行列,驱动芯片实现了“合肥芯”“合肥造”,可以说合肥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合肥未来科技城的成功建设将助力合肥高新区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探路先锋,为全市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发起冲击,也为落实全省科创攻坚力量体系建设任务、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注入澎湃动力。



《长三角热线》:2021年12月22日,《太湖湾科创带国土空间规划及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发布。您怎么看待太湖湾科创带的未来?


华略智库陆辰佳:如今,创新驱动掀起的发展浪潮,在我国早已呈风起云涌、你追我赶之势。尤其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前瞻布局以科技城为代表的城市高端功能区,已成为一个地区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产业发展主导权、创新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抉择。


当前,无锡转型发展进入了攻坚突围期,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嫁接和植入最新科技基因,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逐步改造本地经济发展动能。而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建设就是无锡在新时代区域创新竞合背景下,“举全市之力”打造的“头号工程”,也是无锡落实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协同环太湖区域加快迈向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大部署。


图:太湖湾科创带规划图


太湖湾科创带未来会在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开发运营体制等方面发力,但最重要的仍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科创带将依靠创新知识、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的集聚,孕育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特别是在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环保、高端软件和计算服务等产业上发力。


目前,太湖湾科创带规划相关内容已纳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和《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等上位规划,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区域共识的重要战略。此外,2021年5月,无锡市与上海市嘉定区、青浦区,苏州市、常州市、湖州市、嘉兴市、宣城市“两区六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


相信不久的将来,位于C位的太湖湾科创带能进一步拓展沪、苏、浙合作领域,实现科创带与G60科创走廊、G42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对接,成为长三角乃至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的重要节点。



《长三角热线》:五大科技城中,仅江阴霞客湾科学城与锡山宛山湖生态科技城发布了规划,其余三个仍处于规划设计阶段。在规划的过程中,五个科技城如何真正做到各具特色、各有闪光呢?科技城间又该怎样利用好集聚优势,共同发展?


华略智库陆辰佳:一方面,立足各地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激发每个板块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强化区域联动,构建由内到外、从弱联系到强链接的创新经济生态圈。


具体来说,梁溪科技城所在的梁溪区是无锡的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城市功能是其区别于无锡其他区域的绝对优势。因此,梁溪科技城初步确立了“数字立城”战略方向,积极构建“1+3+X”产业体系(其中,“1”指的是数字经济这一核心;“3”分别指“数字+科技”“数字+制造”“数字+服务”),将科技城打造成为全国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可以说,借数赋能,全面激活“城市会客厅”是梁溪科技城的发展密码。


霞客湾科学城所在的江阴市素有“中国制造第一县”“上市公司第一县”“工业强县”等美誉。在近几年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江阴正在最大限度地寻求科技创新的助推力量,积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霞客湾科学城聚焦智慧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和产业互联网、空间信息“3+2”产业体系,旨在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科创枢纽、太湖湾科创带“第一岛链”、锡澄协同创新策源地、绿色智慧人文宜居区。


锡山宛山湖生态科技城聚焦构建光电信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能源、航空航天、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组成的“3+X”产业体系,致力于打造太湖湾科创带创新策源新支点和长三角现代产业新高地。


图:宛山湖生态科技城规划图


宜兴陶都科技城将围绕“科产城人”高度融合的总体目标,把“总部经济、枢纽经济、数字经济”作为战略发展方向,汇聚生物医药、芯片设计、人工智能、量子科学、信息技术、氢能源、新材料等新经济产业,打造成为宜兴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区。


惠山洗砚湖生态科技城将依托惠山高新区产业优势和生态环境底色,打造独具生态魅力、科技创新活力的生态科技新城,成为“世界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样板”、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无锡窗口”。


从这五个科技城发展定位可以看出,从“运河经济”到“湖湾经济”,太湖湾科创带引领的“一带五点”创新空间建设不仅是科创引领下的资源集聚,更是未来城市形象的代言,成为城市功能、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最新风向标。



《长三角热线》: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探索建设了跨省融合创新实践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在您看来,跨省域科技城能为长三角各个区域的发展作出什么样的贡献?


华略智库陆辰佳:刚才您也提到了,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地处上海金山和浙江平湖交界处。那对于金山和平湖来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的成功建设,使两地的地理区位逐渐从劣势转化为优势,从“洼地”转变为“高地”,从城市群边缘走向发展前沿,成为长三角蓬勃发展的新热土。


直观来看,金山和平湖可以借助“张江”这一块金字招牌,吸引更多好项目、好资源落地,打造成为承接张江产业转移、资源外溢的重要承接地,以此推动本地新旧动能转换、大幅提升整体经济实力。仅2020年和2021年,平湖园引入项目的总投资额就达到了500亿元。


除了招商引资的畅通之外,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的成立还发挥了很多间接效应。比如,平湖和金山之间的交通更便捷了,浙沪省际断头路打通了,平湖园直达金山高铁北站仅需8分钟车程,这也让很多年轻人过上了跨省上班的生活。此外,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建设也为两地在社会治理、园区运营、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提供了新机遇。


其实不止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像G60科创走廊、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等这种两两或组团式的合作共建型“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在长三角是比较常见的。这些战略布局打破了传统地方行政区划格局,在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筹协调的前提下,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建设理念,开创了一个又一个跨省市合作的一体化发展实践区,也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贡献了众多“长三角经验”。


图:张江长三角科技城规划图



《长三角热线》:在未来,会不会有更多“合作式”科技城诞生?在这个过程中,大型城市又该发挥怎样的引领作用?


华略智库陆辰佳:“合作式”科技城模式可以说是一大发展趋势,但不同类型的城市创新实力还是有所悬殊的。简单来说,就要按照“研发在核心城市、转化在周边区域”的思路,确定“合作式”科技城之间的分工协作。


大城市就要以提升基础研究为核心,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而周边区域以科创成果转化为主要任务,打造产业创新、应用创新的高地,努力实现更多“从1到10”“从10到100”的跨越。


以长三角为例,利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机遇,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上海张江和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主战场。


同时,进一步推动或支持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等积极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并通过设立双向飞地、开展产业投资、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等形式,推动创新成果在周边城市转化,进一步扩大大城市创新资源的溢出扩散效应,助力中小城市聚焦本地特色建设产业、技术、制造业等领域的创新中心。



《长三角热线》:部分科技城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载体功能不强、创新浓度不够、产业能级不高、人才集聚不足等问题,未来有可能变成“有名无实”的空壳。您认为在科技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怎样避免这些问题产生?


华略智库陆辰佳:


一是警惕不要变成房地产引领的无产新城。与独立于城市老旧生活区、突出打造城市综合功能的新城不同,科技城强调的是科技研发、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


如果采用大尺度的房地产开发建设模式,就会造成居住、休闲、商业用地占比过大,而科技、工业用地占比较小,且功能品级不高,结果极有可能是,科技城以热门楼盘的“价格”而非科技企业的“价值”出名,这样也就无法彰显科技城在创新研发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所以,科技城建设要杜绝土地财政、房地产开发老路“借壳”复出的情况发生。


二是警惕不要变成什么要素好就往里装的箩筐。从国内外著名科技城的建设经验看,选择2-3个代表性产业进行深耕较为适宜,并要高度重视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的引进和共建,加强培育科研机构、大学、政府、企业、金融等要素融合内生的创新生态雨林系统,让其成为引进高端人才团队的强大“磁吸力”。


三是警惕不要变成重开发、轻运营的居住区。当前,有些科技城“重开发、轻管理”“重生产、轻服务”,可能成为其健康发展的“内伤”,长此以往会造成科技要素导入和创新生态培育的不可持续。所以,科技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满足年轻群体对工作、居住、消费、社交、娱乐等多元交互的都市化生活方式的追求,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营商环境、生态环境等,打造有持续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综合环境,让科技城有“高度”更有“温度”。



《长三角热线》:在科技城的产业打造、招商引资、人才吸引等方面,您还有什么建议?


华略智库陆辰佳:


1.大手笔导入高端适用的创新载体平台


科技城的核心竞争力是各类创新载体和平台。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落实国家科技创新要求、紧扣区域产业与经济发展需求,争取布局国家(产业、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高等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平台,建设若干具有标志性的高水平研发中心,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例外,要积极与本地及国内外著名高校院所开展合作,通过校地合作、院企合作、人才联合培养等形式吸纳科技创新资源,培育更多更强的科研优势力量。


2.大力度支持科技赋能企业的裂变成长


科技城的活力体现在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因此,要紧密结合本地产业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导向,积极引进适应本地创新链、产业链需求的公共服务机构,进一步赋能科技企业裂变成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效应,通过打造开放多元的交流空间、组织多种形式的对接活动,以包容审慎的思维营造开放、活力、多元的创新氛围,为企业和人才的创新创业提供源动力、涵养新生态。


3.前瞻性构建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


科技城的服务优势在于系统化和全周期。不仅要持续提升行政审批和“一站式”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和高效能,为科技城企业和人才提供无差别办事环境、流程和服务,还要安排真正懂技术、懂产业的人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以“专家+管家”双重身份引导和陪伴企业共同成长。可以考虑通过构建科技城“智慧大脑”,采用数字化技术,融合企业多源数据,实现政策供给更精准、服务企业更智慧。


4.全方位营造国际、时尚、多元的生活场景


科技城拥有口碑的关键,在于营造“近悦远来”的就业安居环境。因此,要在提供先进科研设施和广阔职业前景的基础上,适当开发高密度混合功能空间,为以80后、90后甚至00后为主要群体的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年轻化、更具时尚气息的“第三空间”,以“活色生香”的多元魅力吸引人才集聚。同时,积极营造“类海外”生活环境,帮助海外人才更快适应科技城生活,打造创新氛围浓厚、文化魅力彰显、生活便捷舒适的魅力之城、未来之城。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动态】华略智库与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原创】华略智库张莉杰:群雄逐鹿,谁是“电竞之都”?

【原创】疫情大考后,上海为何定下智能终端产业大目标?

【原创】最重视“飞地经济”的浙江为什么值得学习

【原创】《古镇旅游,敢问破冰之路》之三:“名士居”赵堂主,“未因疫情清退过一个员工”

【原创】解码临沂:革命老区如何蝶变为中国物流之都

【热文】新任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的招商引资方法论

【热文】黄奇帆必读雄文:人生如招商,必须要有重组思维!

【热文】黄奇帆重磅演讲:当下最紧急的3件大事!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