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安夜空】第12期 | 洪放:池塘

胡青丝 黄山日报
2024-08-28

让文学唤醒梦想,用艺术点缀人生



青  丝

有  言



洪放先生的文字带有一股粘性的张力,如同一根不断生长的野蔓,从记忆之初穿过时空的晨雾,将过往片段定格在每一片叶子上。这些文字是诗意的,是魔幻的,是跳跃的,是沁入塘泥深处的冰凉与亲近,带着粘性的触感。洪放用诗歌、舞蹈、雕塑、民间传统构建了一幅蒙太奇般的剧幕。每个人都能从中寻找到自我荒芜的影子,这个影子随着内心追寻的脚步,与苦麻菜的汁液混为一体,最终流向大地最深处。





【名  家】

▲▲▲




洪  放




池塘



一座池塘闪烁

像一个手镯

在舞蹈中晃动

——史蒂文斯


南方大地这无数的手镯,构成了其丰富多彩、且不断运动、幻化的基本风貌。很年少的时候,我经过一个个池塘,我们看见的是躺在大地上的一汪水。或者是塘边那些老年的枯柳。枯柳的根从塘埂上伸到水里,又从水里弯回到塘埂里。那些根部积攒着大量的淤泥,冰凉,粘手。在淤泥之中,我摸出过老蟞、乌龟、鲫鱼,也有金黄的泥鳅,它们偎在泥地,一动不动。我用手轻轻地将它们托出水面,只有在水面的光一下子刺到它们眼睛时,它们才迅速而灵敏地开始逃跑。但显然已来不及了。我在那些无数的池塘里,无数次做过这样的游戏,但最后我离开了那些池塘。


某年冬天,栀子沟两岸的人都往李庄的池塘那边跑。李庄的哑巴跳塘了。所有的人都站在塘埂上,有人拿竹竿在水里划动,有人坐小鱼盆下到水里寻找……一整天,风将老枯柳上的最后几片叶子也刮完了,哑巴在黄昏时候终于被找着。人们道:唉,竟然钻到了枯柳的根里,难怪找不着。也有人望着池塘不语。教书的先生说:这塘里,又多了个生魂了。







池塘这手镯,并不仅仅是舞蹈。更多时候,它在南方大地,沉默,内敛。除了实用主义的池塘功效外,池塘接纳了死亡、笑脸与最后时刻的悲苦。当然,也有更多的人,并不介意池塘里那一代代的生魂。他们戏水、洗衣、照镜子、甚至洗澡,偷情,发呆,说梦话……池塘多数时候,沉在半明半暗里。它闪烁的日子,对于大地来说,短暂而珍贵;而更多的时候,它阴郁、憨厚、枯静、默守。


池塘生在南方,但有一点无法忽视:那就是要看清大地上的池塘,必得站在天空的高处。然而,池塘边的村庄与人们,除了泥土,他们甚至高不过枯柳。







雨中雕塑



多年前,我曾写过一首关于上海的诗,发在著名的《星星》上。整首不记得了,但其中一句还有印象:


雨,一颗颗彩色的石头,

叩在上海的额头上。


现在,我在巨鹿路。一栋近百年的老洋房在雨中静静地立着。凌霄花牵着长藤,花朵竟然无畏地向着雨滴。而蔓萝,青郁得让人怀疑它的真实。整个朝西的墙壁上,被植物覆盖。宽大的门厅,雨水从植物上落到地面,因此寂静,且让人忧伤。







正对门厅是一方水池。池子中立着一组意大利原装进口的雕塑。主题是爱。一个眉角漾着爱意的女人,与四个快乐的小天使。雨水似乎有意避开了她们。我与之对视,却不得不转移了视线。在这变幻的时代,几乎没有什么人能真正地配得上这雕塑。爱正遥远,如同雨水,正渗入地下。


老洋房里有书店。著名的作家书店。书香漫浸。有人轻轻地告诉我:这老洋房曾住过当年的火柴大王,后来又住过那对总喜欢互相称谓“达令”的夫妇。再后来……巨鹿路,我当年在上海雨中写诗的时候,巨鹿路是巨大的神秘与神圣。而现在,它仅仅是一幢老洋房,吸纳了时光却不动声色。它内部生产文字,作家,而外部,却近百年来一直没变地生长蔓萝、凌霄与青苔。


事物总在内外两个维度,矛盾而彼此包容。巨鹿路,那些彩色的雨之石头,却总不能得到额头的回响。







虹桥站



巨大的穹形大厅。我站在人流之中,突然心如刀绞。四年了,四年前的八月十八日,我也在虹桥站,我也站在这巨大的穹形大厅里。那时,小弟正躺在上海的某座医院里。我们在巨大的悲哀之后,又生出了巨大的希望。


小弟也是。


小弟说:手术很成功。我得好好活着。


四年后,虹桥站依然。上海的天空依然。那座医院依然。而小弟却在另外一个世界了。他没能活着再来看虹桥站。在他逝去之前,他说:我还想去趟上海,再努力一下,再努力一下……


人生或许就是经过无数个地点。将无数个地点圈起来,也就是人生的往复、来路和去路。人流涌动,我黯然。空中浮现小弟的影子,竟然有些模糊。而在故乡南方那多云且潮湿的山脚下,小弟正成为泥土的一部分,正成为季节的一部分,正成为高处的星辰与低处的流水的一部分。


“所有的火车均向前行!”而虹桥站,只在短暂的瞬间,让我回到往昔。它甚至来不及让我与小弟一起回到童年,回到为数不到的欢欣与清苦。








中元节与苦麻菜



一大片浓黑的云,定定地挂在西北边的天空上。近处的稻田,并不见水稻,只见着些郁绿的杂草。再近处,竹林被风摇晃,它发出的声音,带着些许的幽秘。绕着叶坝的小河,到此已被树丛和蓟草以及蓼子遮盖。偶尔可见一小块露出来的水光,不甚明晰,若隐若现,如同晦明之中的面影。菖蒲束集成一大堆的宽广的浓绿,绿到有些发黑。只是都不动声色。这向晚的门前场子上,一些细小的飞虫,把从菖蒲或者水里携带上来的那些更加细小的气息,轻轻地却不依不饶地点染到头发上、衣角处、睫毛边。于是,你不得不打一个喷嚏,声音里有腥味,刚打出来,便被正在绽开的洗澡花或者书带草给吸纳走了。


于是,在这黄昏的南方的小村庄里,存在变成了一种习以为常,甚至丧失了本初的意义。成为过客,或者连过客都不是。成为稻田里的杂草,菖蒲,竹子,水光……其实都不是。事物的存在具有定数。更多的地方,只是一个地址,而不是终点。当然,你会看见终点。九十岁的老人过来对你说八十年前的事。







说从前这里是战场,就在不远处的那片畈里,一场夜战后,田埂上留下了四个年轻的尸体——“他们就埋在更远处的那座山上。四个人,都才十七八岁……”九十岁的目光,一下子幽远起来。然后,他说:“十几年前我去过省里,那些老人都不在了。只有老于还在,老于一见我就骂,说当时怎么那么傻,放下好好的工作不做,非要回老家?”


夜晚来临。离场子十几步远的地里有苦麻。苦麻密集,低头无语。这种微涩的植物,将近处的河水声,以及将要沉寂下去的人声,都悄然长进了泥土。


而西北边,那片浓黑的云,正同夜的临界点融合。田坂那头,有火光升起。被风吹动的火光,如同疾走的步伐,又似幻现的五指。


忽然想起:今夜中元。那些从前的人都开始回家了。








悬铃木



雷蒙德、卡佛曾有诗《九月》。他一开头就写道:


九月,某处最后的

悬铃木叶子

已回到大地


卡佛是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简约主义小说大师。这首诗亦是简约之至。他被回到大地的悬铃木叶子所击中,他由此生发出更深重的感叹:风清空了多云的天空。


天空是被风清空了?甚或并没有风,只是一个人的心思与目力所及。悬铃木的叶子也并非因为风而回到了大地,它生长在高处的本身,就注定了它必须回到大地的宿命。卡佛当然深谙此道。但他并不说出,他只是“两眼望着远方”。而远方有什么?是南方寥廓又廖廓的大地,是流向天际的秋水,是静静划过长空的雁阵……







十几岁时,在城郊的四合院里,秋雨声中,第一次在书中读到“悬铃木”三个字,眼前立即浮现出一个尤其美好的画面。在少年的想像中,叶子是青绿的,悬铃木是金黄而小巧的。我被那画面震撼,便沿着书里的文字继续追寻。最后到了老广场。那是一条种满法梧的道路。上个世纪后半期,几乎一半的县城都槙有这种高大、覆盖面方且生长迅速的外来树种。法梧叶子在九月的秋雨中,簌簌而落。我站在树下,果然就看见了一颗颗所谓的悬铃了。那么小的果子,那么土黄的颜色,那么……我呆望着。天空被雨水蒙住,大地上生灵正熙熙攘攘。


若干年后,再来读卡佛这诗,依然还能想像悬铃木的美好。即使我早已知晓一切,梦仍未醒。我甚至有种挂念:倘若将来老去,能在挂满悬铃木的树下安憩,也是一种“回到大地”了吧?






作者简介洪放,1968年生,桐城人,现居合肥。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副主席,合肥市作协主席。曾出版和发表中长篇小说等若干。作品曾多次被选载并入选各类文集和获奖。






标题题字:陈新贵(书法爱好者)

美术作品:钱美丽 (安徽省美协会员)



美术家简介钱美丽,女,黄山市人。2005年到2006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师承韩璐先生。2017年到2018年就读于安徽省书画院王仁华首届创作高研班。现为安徽省美协会员,黄山市书画院特聘画家。黄山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师。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和被收藏。




文创设计:神兽工作室

策划:胡青丝

制作:胡纯

征稿邮箱:hsrbxayk@163.com

联系方式:13685591385(微信同步)



本栏目面向全社会征稿,题材不限。只要您有打动人心的瞬间,请务必记录下来,投给我们。可配图!可配乐!可搭配一切美好的元素。


要求:

原创首发!

要有正能量!

有温度!

有力度!

有深度!


稿件一旦被采用,作者将获得保底稿酬+阅读量对应比例奖金






责任编辑:胡玉琪  二审:徐海生  终审:项其敏





推荐阅读
    一一一
    二二二    三三三
    444
    555    666    777444
    888555    999666    1010444
    111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山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