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挖、查、测、研……川大这个实验室是干什么的?

四川大学
2024-08-22



什么是考古?

是在历史滚滚洪流中

填补记忆的空白

是在时间的逆旅中

连接过去与未来


历史兴衰,古道熙攘,宫庙楼阙

清理文物,整理资料,追根溯源

在川大,有这样一个实验室

致力于还原历史现场

奔走于探索人类遗存

坚持于承担家国责任

新兴技术与古老文明在此交汇


今天,大川带你走进

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



01

走进考古科学中心


走进考古科学中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三楼),会立刻被一种沉静、专注的氛围感染。走廊两侧坐落着大大小小的实验室,日光透过窗棂,照耀每一个正在为考古事业默默奉献的师生。



2022年,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考古文博学院牵头整合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联合至少十五个院系所成立了多学科研究平台——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


考古科学中心是正在建设的国内领先的考古实验平台、国际一流的考古研究基地和高层次考古人才的培养高地,旨在为西部地区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



考古科学中心下设“四室一库”——考古测年实验室、分子考古实验室、考古材料与文物保护实验室、地学考古实验室和考古资源库。依托西南地区丰富考古资源,充分发挥川大多学科优势,聚焦古代人类起源与演化过程、区域史前社会与文明起源、古代工艺与科技、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等考古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多学科协同创新,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渊源。


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组织架构


考古科学中心实验设备、设施完善,可以支撑考古发现、考古发掘、科技检测、数据分析、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全流程。


如考古测年实验室建设了光释光测年平台,为判定考古遗存、遗址的年代提供了技术支持;分子考古实验室集成了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学院共建古DNA和古蛋白实验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人类起源、族群演化等内容。


考古测年实验室

分子考古实验室


依托西南地区各考古机构搜集古代人群、动物、植物、石器、铜器等样本超过1万件/套,年代跨度大、涵盖地域广,考古科学中心建立了重要的文物标本资源库及数字资源库,为研究西南地区历史文化奠定基础。


考古资源库


自2022年11月18日成立以来,考古科学中心立足中国南方地区人类起源与扩散、中国西南地区文明化进程和文物保护关键技术三个主攻方向,推进系列前沿课题研究,已在《中国社会科学》、Science Advance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同时,考古科学中心正积极推进省地市考古文博科研力量整合,建设立足四川、辐射西南、影响全国、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考古科研创新基地。


▲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近期科研成果


02

从户外到实验室


四川大学所在的中国西南地区,被张光直先生誉为中国考古学研究“最有研究潜力和研究价值的地区”。立足于西南山地的考古学科布局,成为川大考古最显著的优势与特色。


川大考古学科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的考古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童恩正教授主持发掘了西藏昌都卡若遗址,第一次在西藏开展的科学考古工作将西藏早期人类活动史上溯到距今5000年前后;三十多年来,霍巍教授、李永宪教授等带领川大师生在青藏高原多个地域开展了一系列重要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近来,考古科学中心吕红亮教授团队联合中科院揭示5100年来青藏高原人群的演化历史,并在著名综合性科学期刊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成果。


四川大学考古人员在西藏阿里皮央东嘎遗址清理墓葬

四川大学考古人员在西藏日喀则顶琼洞穴调查

我校考古科学中心吕红亮团队与中科院付巧妹团队在著名科学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论文


三星堆考古90年的发掘史也与考古科学中心、与川大考古人渊源颇深。在三星堆遗址每一个阶段的发掘过程中,都少不了川大师生的积极参与。1934年,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教授率队首次发掘三星堆古遗址;20世纪50年代,川大冯汉骥、童恩正教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三星堆考古研究;2019年,川大考古人负责六个祭祀坑发掘项目中的三个……


1934年三星堆发掘现场,左一为林名均,右一为葛维汉

1963年,冯汉骥先生在三星堆遗址考古现场


如今,考古科学中心的建立,又为三星堆考古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资源和技术支持,推动古蜀文明研究进一步深化。


三星堆古象牙真菌无损检测技术研发与实体防控应用是考古科学中心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主要以微生物技术来实现文物的保护,对延缓文物的衰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以“脂肽”为主要抑菌成分的“羲和1.0版”研发成功。“羲和”已在三星堆博物馆等应用示范120余次,抑菌率高达90%,其优异的抑菌成效促成了国内首个《考古发掘全程微生物防控指南》的形成。


考古科学中心重点项目《三星堆古象牙真菌无损检测技术研发与实体防控应用》实验图片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是川大考古人始终坚持的教学、研究视野。


近两年,考古科学中心在老挝、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地开展了多项国际联合考古项目,卓有成效地揭示了中国西南山地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图景,并取得重要收获。


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斯里兰卡国家考古局和凯拉尼亚大学联合考古队

斯里兰卡帕巴鲁伽拉遗址出土玻璃珠


2023年,考古科学中心设立开放课题,资助重点项目4项,一般项目7项。同时,考古科学中心开办了考古科学论坛、考古科学工作坊及诸多学术讲座,将田野考古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聚焦学科前沿、凝练课题平台的作用,促进了考古学多学科交叉研究和考古学成果转化。


▲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举办的多场考古科学论坛


03

从科研到教学


作为培养复合型和高层次考古人才的高地,考古科学中心不仅承载着探索古代文明奥秘的重任,更是师生们共同学习、交流、成长的平台,为师生提供了集科研与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以实践带动教学。


学生在虚拟仿真实验室实验操作


“四室一库”的优质资源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


来自植硅体实验室的2022级硕士研究生憨昱彤说,在考古科学中心做研究的这段时间里,她的学术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不同于传统考古学的发掘研究,我们现在更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主要借助一些科技分析的手段进行考古研究。”憨昱彤通过亲手操作实验设备,观察植硅体,对生物历史有了更直观、深刻的理解。


憨昱彤在考古科学中心进行实验


2023级博士生高志远在2024年1月至2月加入中斯联合考古队,参与了帕巴鲁伽拉遗址的考古发掘。在他看来,这次考古活动让他有机会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不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也让他对考古学的前沿动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高志远在实验室工作


04

从过去到未来


1982年,我校童恩正先生与哈佛大学张光直先生计划在四川大学设立几个当时在中国还没有的考古学实验室。


跨越四十年时空,当时未能实现的设想,在2022年川大考古科学中心成立的那一刻成为现实。


考古科学中心的原海兵副教授认为,今天的考古学研究更像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试验场,各学科的研究者将古代人类活动遗留的遗存包,通过各种技术、方法、手段的应用,提取遗存信息,使“实物遗存”转化为古人活动遗留的“信息源”,通过研究转化为可以被今人理解的凝聚了古人迁徙、流传、生存、繁衍活动的资源库。考古人就是通过这些手段来发掘出信息,赋予遗存以价值、赋予遗物以文化。“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祖先留下的遗产,研究好这些来之不易的遗存,并将凝聚了中华民族心血的祖先故事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四川大学考古系照片墙


考古科学中心是川大考古人着眼于“国之大者”,着眼于科学前沿开展更为宏大的人类久远活动历史研究的重要平台。这里集合了各种背景的学者,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交叉协作的网络,以前沿的科学方法去发掘、解析中国大地上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年文明史中更多的信息,解决历史问题,并以科研成果推动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纵观川大考古发展的历史,它自20世纪30年代而生,于60年代正式迈出向历史求索的第一步,多年来一直奋斗在探索历史与担当使命的前线。


如今,川大考古将继续奋发,以“冲锋者”的姿态积极地去探索人类活动历史的百万年旅程,为中华文明伟大瑰宝的存续贡献力量。



【今日大川】

图片丨 宋婧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 四川大学档案馆 

四川大学报 大川往期推送 新华社 澎湃新闻

采写丨赵晨曦 陈子墨

部分来源丨科技日报

编辑丨甘雨露

责编丨袁月


为什么MIT、斯坦福等7所世界名校给他全奖直博offer?!

精彩!凤舞在川大!

校党委书记甘霖讲授党纪学习教育纪律党课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四川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