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赶着牦牛进藏科考!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2024-08-21

编者按

百余年来,中国农业大学涌现出众多优秀教师,他们以“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为己任,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创造了一批又一批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农业科技人才。他们对事业有着“心百折而无悔,身尽瘁而不惜”的执着追求,对国家对人民、对学校对学生有着厚重的责任和深沉的挚爱。喜迎“双甲子”校庆,营造尊师重道氛围,官微陆续推出优秀教师立德树人的动人故事,讲述榜样事迹、深化师德教育,引领广大教师学榜样、立师德、铸师魂。




李连捷:踏雪寻梅 桃李满园

李连捷(1908.6-1992.1),河北省玉田县人,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土壤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地质学与土壤学学科交融的奠基人与开拓者。

李连捷于1932 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理学院,同年应聘于北平中央地质调查所。1941 年于美国田纳西大学农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1944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应美国军事制图局之聘到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军事地质组工作。回国后,他被聘为中央地质调查所研究员。1947年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与陈华癸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土壤肥料学系。1949年后,他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遥感培训及应用中心主任。




李连捷个人像

长途跋涉遍祖国


早在1932年,李连捷作为中央地质调查所调查员,曾参加陇海铁路西北考察团,为该铁路向兰州延伸,对那里的地质、土壤和农业环境资源进行了调查。当时,正值霍乱病流行,很多人被疾病夺去了生命。这更加激发了他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在疫病流行区进行调查工作。这次考察,是他足迹遍布祖国的第一步。20世纪50年代,李连捷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邀请,对吉林、黑龙江两省进行了荒地资源和土壤条件的考察,为军垦兵团选址和进行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1974年,年逾花甲的李连捷和北京农业大学的师生投入到河北省盐碱地严重的县的综合治理工作中。1976年,他应邀到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进行草山的开发治理研究。他跋山涉水实地考察了3个月,每天步行七八十里,察看那里的草、土、岩石等生态环境。他冒雪在南山考察了10余天,有人问他为啥要这样,他以一首七律诗回答道:“问君何事到南山?路滑坡陡百草寒。踏雪寻梅非我愿,缘木求鱼索自然。敢将冬茅化鲜乳,不让寸草空仰天。岁暮晚年争朝夕,白发苍苍益壮年。”

 “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去”

1951 年 ,李连捷在西藏布达拉宫前留影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为了开发边疆,巩固国建设繁荣富强的新西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决定派一批包括农业、地质、医药、社会、语言等方面的优秀科技工作者组成工作队,赴西藏进行科学考察和生产开发。当组织上征求李连捷的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去。”组织上还是让他考虑几天再决定,他说:“用不着考虑几天,几分钟也不用!”就这样他被任命为西藏工作队农业组组长。

当时的西藏高原是一块未开发的神秘土地,同时是一个危险、艰苦的地方。1951年到1953年,李连捷曾两次赶着牦牛进藏。进藏后,李连捷和工作组考察了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农牧业生产,并沿途帮助兵站建立农场,为其提供技术和种子,指导进行生产和科研。在工作组和部队的共同努力下,试种的多种作物、牧草和蔬菜,都获得成功,其中黑麦亩产达400公斤,而牧草的引种尤其受到藏胞的欢迎,内地的冬小麦、圆白菜、大白菜、萝卜等也在高原上扎了根,世界屋脊上首次结出了西瓜(当年结下的西瓜,曾分别送给了达赖、班禅和驻军首长)。李连捷和工作组成员用智慧和汗水唤醒了西藏这块沉睡多年的土地,开创了该地区有史以来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


老骥伏枥发余热


1980年,李连捷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他又招收博士研究生。此时他已年过古稀,但仍亲自给研究生讲授地貌学、土壤分类学、第四纪地质、土壤专业英语等课程,亲自带领研究生到北京延庆、昌平等山区进行野外实习,还手持放大镜对研究生的论文、试卷进行认真批阅。

1984年,李连捷带领助手和研究生在京郊昌平县建立了太平庄博士研究生工作点,开展北方山前易旱地带土壤和土地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治理与开发的科学研究,实现着他几十年的夙愿。

进入20世纪90年代,李连捷虽身患多种疾病,多次住院治疗,但他仍不顾年老体弱和家人、学生的劝阻,到外地进行考察或出席会议。耄耋之年的他,每天手执放大镜伏案工作,除修改论文、撰写书稿、编写教材外,还孜孜不倦地研究以土壤特性为依据的土壤系统分类学,希望促进中国土壤分类学数量化和科学化,以至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之列。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李连捷早已是桃李满天下。对于他的学生来说,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教授、科学家和导师。他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的科学态度,他兢兢业业、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他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都是学生们从书本上得不到的宝贵精神财富。因而,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他坚决反对“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处世哲学。对社会问题和学术问题,他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决不趋炎附势、推波助澜。



  

来源 | 党委教师工作部

编辑 | 沈雨桐
责编 | 范晨辉 姜萍萍 吴笑含 宋梦洁
设为星标不错过中国农大的每一条动态!

往期回顾

R E C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D 


什么?你能五秒催眠小鸡?

专业第一!科研“多面手”!亚虹优秀!

走,大“赣”一场!

双胞胎姐妹花,圆梦中国农大!


点赞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农业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